医保异地结算遇目录差异难题
3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回复异地医保结算发展步骤,其中,京冀率先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目前,医保异地结算已在河北燕达医院率先实现,推广至其他医疗机构,仍需破除部分障碍。
然而目前医保异地结算仍然存在很大难题:因为职工、居民医保各自使用的系统不同,融合统一是个难点。此外,通过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发现,医保标准、医保目录、医保基金差异等原因也严重影响京津冀医疗一体化进程。
医保统筹差异
京津冀区域尤其北京的医疗资源十分集中,门诊跨省异地报销落地后,将吸引更多外地患者前往就诊,因此,在异地医保报销全面铺开同时,强化分级诊疗等辅助政策势在必行。医保异地实时结算契合了很多人的实际需求,按照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异地安置人员全部将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但是,当下京津冀医保网络不同,政策差异很大,难以实现京津冀医疗一体化。
医保目录差异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涉及政策措施、管理体制、标准规范、运行机制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内容,涉及人员流、业务流、基金流、信息流等环节。目前,三地的基本办法是个人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就诊后再到户口所在地医保中心报销。这样的流程不仅繁琐,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的“三个目录”均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地区的患者按不同的标准结算,给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带来很大困难。
引入商业保险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在前期举办8省互认签约的基础上,将异地就医范围扩大到31个省(区、市)的定点医疗机构,涉及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海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等省级新农合管理机构(或结算机构)。要实现医保异地结算,还有很多难题需要逐步解决。
目前将采用引入商业保险的措施。据了解,经规范转诊至省外联网结报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患者,出院时仅需支付个人自付费用,报销费用暂由医疗机构垫付。对于跨省就医直接结算步骤方面,3月1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对媒体表示,将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推进全国医保联网,未来分三步走:
首先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异地退休安置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实现符合转诊条件的其他人员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