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医生关闭 “移动医疗”的反思与未来
互联网+,在互联网颠覆所有行业的呼喊声下,我们经历了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经历了互联网叫车对传统出租车的冲击,经历了超越地域界限的各种新型商业形态……2017年3月3日,百度宣布关闭百度医生,不过移动医疗需求还在,还有更多模式值得去探索,互联网+医疗,也许才刚刚走向深水区。
医疗,仿佛就是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景象里的一块马赛克,似乎看得清,却又读不懂。借助互联网的力量,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的元年,各大医疗APP开启了广撒网,收数据的元年,注册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不断刷新纪录。医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行业,被“莫名奇妙”地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可是到了2015年中旬,好像所有移动医疗都睡醒了,突然发现曾经的数据究竟有什么用呢?当时,我跟一个移动医疗的朋友打趣说,你们线上真实咨询最后的答复是不是都会有一句话:“我某天出门诊,你过来挂个号吧”,他无奈的笑了笑,点点头。终于,移动医疗试探性的走进了深水区,与保险合作,探索凯撒模式,与医生合作,探索联合医务模式,与医院合作,探索互联网医院模式,重一点的,涉足可穿戴设备,还有更重的,自建医院。2015年,丁香医生披露自建医院计划,春雨医生也开始以合作的方式开设线下医疗机构,一年多过去了,姑且不说医院的盈亏平衡,好像连消息都没有了,可见,运营状况并不乐观。
就在移动互联网摧枯拉朽一样颠覆传统行业的时候,在医疗这里,卡壳了。因为医疗不是贸易,需要面对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医疗伦理。于是,我们意识到,医疗这头大象,我们需要运走它,复制它,只通过画一张大象的轮廓,然后吸引买家来看,最后通过物流把大象送货上门,这是不现实的,物流也收不了;推到它,解体它,然后在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拼凑起来,又发现大象是一个整体,不是爬满了蚂蚁的蜂蜜罐,大象是一个整体,医疗也是一个整体,预防、诊断、治疗、术后康复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都需要真正的医生面对面为患者服务。而互联网这个桥梁如果希望为患者提供更多医生来选择,那就大错特错了,医生是稀缺资源,只要开始了诊疗服务,医患之间的粘性就极高,至少在得到最后的治疗结果之前,患者是忠于自己的主治医生的。移动互联网几乎无法改变这个场景。没有了核心诊疗的移动医疗,还能叫医疗吗?
移动互联网和医疗,都该回归自己的本质
冷静下来思考,在医疗市场这头大象面前,移动互联网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本质——工具。它在社交渠道,人们的社交意愿还在,只是把短信、电话这样的联络沟通工具换成了微信,可是该见得面还是要见的。在电商渠道,人们购物的意愿还在,只是把商场这种购物工具换成了淘宝、京东、天猫……,可是该要的东西必须拿在我的手里。医疗也是一样,病是要治的,只是可以把医院挂号处、电话随访、各种检查单、化验单、影像片这种工具手段,换成移动互联网能够解决的实时远程预约会诊(包括远程医疗)、术后康复跟踪、健康大数据的上传和下达等等。这才是这一阶段医疗变革中移动互联网唯一能做的。
当然,有人会说,可穿戴设备也算是我们这个阶段的,移动医疗能做的重要贡献啊。是的,现在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已经非常普及了,利用手机APP可以完成运动管理和一些身体数据的监控,可这就够了吗?之前我跟一个知名运动管理APP的CEO聊天,我特别期待他们的手环能够有些不同的功能,然后我问他:“你们的手环能不能通过汗液来识别一些生化数据呢?比如人体激素分泌或者糖分和能量的代谢等等?”他说不能,好像美国正在研究这项技术。要知道,记步器这项发明早在17、18世纪就有了,稍微高端一点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简称:Holter)在1957
年就由科学家Norman Jefferis Holter发明了,(不幸的是,笔者在90年代就带过那个复杂的设备,好像暴露年龄了?)当然,两项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精度和便捷性都在提高,但是技术最终表达的数据并没有改变。如果未来医疗可穿戴设备发展仅仅局限在不断将前人的发明提高精度、变化载体、上传数据的层面上,恐怕无法形成一个立体的人体数据体系。
真正的医疗变革应该会开始在第二阶段——“芯片级医疗”。
在第二阶段,诊断和治疗方法会彻底改变,基于各种传感装置实时上传身体指标的变化,通过各种体液自主检测完成各项生化指标的实时收集,不仅可以诊断当下的疾病状态,还能够预测未来的身体变化趋势。3D打印技术能够将人体大部分组织进行复制,手术方式更加微创,开放性的外科手术罕有品,医生通过操控微型机器人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的手术治疗,甚至不需要医生亲临现场就可以完成。还有很多很多……
医疗变革的第三阶段,物联网时代
在这个阶段,物联网将大量的核心技术从单纯的治疗向预防转移,通过各种生化数据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用药指导,更加科学的膳食搭配,更加综合的运动方案以及各种家用医疗级设备的预防干预。
当下,我们还能做什么?
审视当下,既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原地打转,那就等着“芯片医疗”的诞生好喽?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项变革的早期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准备工作越充分、越深入,就能跑的越快,“快鱼吃慢鱼”的规律还会持续若干年。对于医疗模式探索,无论是预约挂号的入口通道,还是保险控费支付,无论是基于多点执业的飞刀医生,还是驿站式的实体医疗机构,无论是病种社群,还是医生联合体,无论是已经成熟的模式,还是尚未出现的个人医疗数据收集汇总、智能诊断系统、疾病趋势预判分析,都像是在铺路,尽管跑的车最高时速大都是200
公里/小时,但这种高等级公路设计时速可以达到1000公里/小时,公路修好了,只要芯片医疗这种新式的汽车一面世,谁拥有高等级公路,谁就有权力率先享有试跑权,最后形成运力,提高效率,车和路的完美配合才能称得上是颠覆。
综上所述,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角色分配,有利于项目快速的发展,没有核心诊疗,移动医疗就只能是低门槛的红海,而传统医疗不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就像圈养的母鸡,永远无法变成任意翱翔的凤凰。因此,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实体运营相匹配,不仅仅是给一个美丽的APP,深入到运营中才能了解核心诊疗的真谛,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