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取消门诊药房”就是真正的“医药分开”?

2017-02-17 09:01   呼叫医生

要实行医药分开,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反映医疗市场需求的定价机制,这是决定医药能否分开的基本前提。

有报道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园区的门诊药房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医院附近新开的“大众医药妇儿中心药店”,患者只要拿着处方单、门诊卡就可以到社会药店拿药了。一时间这一做法引起广泛关注,其实该院早在去年12月就开始在成人妇科门诊试点此法,现在只是在成人门诊完全推开。

医院解释,取消门诊药房这一改革举措,主要是为了方便患者、缩短等候取药的时间,并且,未来患者看完病,甚至可以直接到家附近的药店拿药。目前,该药店只服务该院患者,并不对普通社会顾客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医药妇儿中心店与广州市妇儿中心信息实现了互联,患者是在院内缴费,因此同样可以医保结算。如果未来合作的药店都实现与医院的信息互联,医保结算也将实现。不过,目前来看“医药分家”模式的推广,仍需要法规和医保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这一改革之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主要是有人认为该院的这一做法做到了医药分开,是医院取消门诊药房改革的方向;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医药分开,因为药房还没有从医院彻底剥离,其实质是“药房托管”。医院“药房托管”(专业名称之一: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的动力很简单:

首先,原来医院需要自己进药、自己储药、自己卖药,医院能获得15%的药品加成收入。但在零加成和医保总额预付下,药品已经成为医院的成本,托管后医院不仅可以丢掉成本压力,还可以获得收入。

其次,是药品15%价格加成取消和国家商务部政策允许。药剂科由利润部门变成成本部门。

模式一般是医院将药品成本环节(药库、药房、病区、手术室、静配中心)交给一家或多家商业公司代为管理或改造。交换条件是所有药品采购渠道归拢给合作商业公司。商业公司会提供自动化设备、软件系统提高药剂科药品管理准确度和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减少药师人力投入。让药师可以从事专业性更强的工作,例如审方、点评、用药指导、学术研究等。

因此,广州妇儿中心的药房托管离医药分开还离得很远,这种探索改革措施目前刚蹒跚起步,虽然有利于慢性病患者取药,但是要进行推广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而且对于“医药分开”依然是隔靴搔痒,这种从表面解决问题的方式,掩盖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采取15%的药品加成的方法,是有历史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药品加成本身与医院的利益并不十分密切。改革开放以后,医疗机构被推进了市场,但又为了保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长期坚持医疗服务低价策略,导致药品的加成成为了维系一家医院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是生存环境下筛选出来的医院生存的必要利益保障。

例如:某综合医院A的职工在千人以上,即便人均月工资8000余元,一年的工资成本就在1亿元以上,如果再考虑工资背后还隐藏着五险一金之类的隐性成本,加上日常的维护成本,一年的支出就可能突破2亿元。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拨款很低的情况下,90%的经费要靠医院自筹。在如此巨大的支出成本下,医院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根本无法维系。

导致了本来应该由国家给医生发高工资,但是现在等于是普通百姓通过药物回扣和15%的加价替国家给医生发工资奖金,变相的让百姓承担了,才勉强维持着现在看病的总体稳定局面。

而且按照国家标准,医生的每月收入大部分也就一两千块钱,如果医药分家又没有合理的补偿的话,那看病会更难了,百姓同样不会受益的。

其实不仅是我们国内,从从整个亚洲而言,各国在医疗改革中都走过艰难的“医药分开”改革之路。让药房和医院剥离被认为是探索医药分开的方式,也叫“医药分业”,它的总体思路是切断医院采购与药品销售的连接链,推动医院在用药方面为医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切断医生处方与药品销售的连接链,推动医生只从病情需要出发处方配药。  

医药分开的关键是机制分开。就是医院只配药不卖药,不再从经济角度利用采购权、处方权影响对药品的选择和对病人的治疗,以彻底抛弃医药不分机制的坏作用。其他如零差率、取消药品加成、收支两条线、药房托管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

要医药分开,先要承认医生服务价值。要实行医药分开,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反映医疗市场需求的定价机制,这是决定医药能否分开的基本前提。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破解实医药分家,破解以药补医,但是实际效果并不那么明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药房,门诊,医药,医院,药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