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靠资本投入维持运营 一定不行
众所周知,政府希望通过社会资本办医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是在这样一个重大战略格局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办医模式。作为社会资本办医未来的探路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的目标是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成一个高水平的医院,成为社会资本办医的一面旗帜。
诚然,理想的确丰满,现实依然骨感。相较于10年前民间资本办医“各地冒烟”,当下社会资本基层办医潮存在三大特点:办医主体从“农民办医”变成“资本办医”,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办医方式从以新建医院为主变成新建与并购并重,投资办医效率显著提高;医院运营从短期逐利的“种草”模式转向追求长期回报的“种树”模式。
资本抢滩办医,规模质量提升,新一轮办医潮无疑对我国总量不足的医疗卫生资源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因为社会资本办医的价值理念,因为社会资本办医的选人培训,因为社会资本办医的管理绩效,因为社会资本办医的文化氛围,因为社会资本办医员工的能力经验有一个“总体性地倾向于”……于是更擅长做什么事,更习惯做什么事,进而更适合做什么事。然而,更多的资本愿意直接投资组建民营医院,而不是参与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革。
毋庸置疑,社会资本办医机构现实窘境是公司内部都有一张看不见、却潜移默化的价值大网,这个一体两面价值网的背后在影响着一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优先做什么重点做。需求和欲望是不同的,需求稳定在那里,而欲望被利益刺激得水涨船高,是追求低成本投入迅速见效的多巴胺满足一时爽。
常说做产品是要抓需求,需求这种东西就是在用户已经对你没有多少盛赞感恩,甚至略略觉得不爽时,却离不开不得不用的存在。每家社会资本办医机构都会围绕成熟的主营业务形成一张看不见的“价值网”,所有的游戏规则、管理机制、企业文化、路径依赖甚至用户沟通方式都围绕之建立,当破坏性创新出现时,它背后往往代表全新的“价值网”并且极不成熟,于是几乎一定会被旧的“价值网”(和外化的制度文化等)判定为“不靠谱”,越是一定会错过这样的新机会……假以时日,败在视野、模式及品牌瓶颈,自身转型缓慢不抓消费者痛点,想要追赶已经来不及了。
而社会资本办医趋同性的投资,趋同性的经营,致使资源向价值转化效率明显不高。对并购利好趋之若鹜的医疗机构大多都忽略了一个最佳切入点:社会办医机构实现“客户价值、利益相关者价值、医院价值最大化”的市场逻辑模式。诚信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太慢。即便是说提高转化效率,实际上接地气的言辞还是越来越空洞,也越来越雷同。除了要选择坚定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所握短期内没有看懂的窗口机会,把护城河做好。社会资本办医真相应该是,政策永远会从一个管理者出发,而非一个经营实体出发。
因此,社会资本办医不要挑战政策制定者的底线,不要轻易撩拨政府的心弦。显然,大部分社会资本办医机构在目前运作中都会出现运作成本过高的情况,当社会资本办医的沉疴成为致命之痛时,却屡谈不中,甚至南辕北辙而不自知,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可是很遗憾,这样的事不仅存在,而且存在了许多年,如同房间里的大象,不过很多这方面的所谓专家,亦未能彻底清晰明白地说出来,更没有能力谈及创新。
基于树立品牌,提升参与度和互动性是增强“真实感”的唯一途径。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医疗需求消费者的市场细分,研究不同类型医疗需求用户不同的就医习惯,之后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层次挖掘发现产品特性,找出独特的品牌理念和价值观,强化说服力,从而实现差异化。也就是说医疗服务的任何战略布局,忽视了对政策的考虑,就是典型的“空中楼阁”和“没考虑中国特色”。
这也意味着社会办医机构需要细分客户群,针对不同长尾客群的需求,推出对口的产品和服务,使其个性化被规模化满足,这是目前社会办医机构发展的一条较实际的道路。社会资本办医可能需要花费大量力气来培育市场,然而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开医院肯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不应该独自承担这样的责任,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似乎只能依靠投资市场的日趋理性来推动。有一颗“普惠医疗”的心,但比起宏图远志,精准定位客户群,至少先从服务某一类客户开始,做差异化产品实现创利或许来得更实际些。
应该说,社会办医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其商业变革也是需要持续推进的,格局鲜明、分阶段递进,这必会促使社会办医不断跃升更新的发展轨道,不断的跨越必会推动其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的每一次蜕变都是社会办医的一次新生,每一次跨越都是社会办医发展的一次新成就!
作者:郭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