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到2013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两个“三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改革开放命运的重大战略节点,改革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全面推进进入深水区,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步步惊心到柳暗花明,至美好明天,中国梦强国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伴随着这种史诗般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医疗产业的改革无疑相对滞后,而在滞后的医疗产业改革中,中国民营医疗所经历的尴尬历程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中国民营医疗行业中,莆系医疗占绝大部分,他们从当初的旅馆游医,变成了现在遍地开花似的星级酒店式的医院经营,中国民营医院对于解决老百姓的就医难问题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虽然出现过王海打假,出现过魏则西事件,给国人带来伤感,但毕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在转型,正在步入并融入主流社会。从国家对民营医疗政策面的演化进程也可见一斑,下文简介国家对于社会办医的政策演化(限于篇幅,仅梳理主要政策及其关键内容),并简析目前的政策困境:
1、产业政策演进简明路线图
从1997年“允许社会资本办医”[中发(1997)3号],到2009年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中发(2009)6号],到2010年的 “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 [国办发(2010)58号],到2013年国务院的“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国发(2013)40号],到2015年的“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国办发〔2015〕45号]
由上述产业政策的演进可见政府推动民营医疗发展的决心和迫切心理,同时,有关PE/VC等美元及人民币基金(鼎晖、达晨、红杉、天图、联想、平安等)的创投公司早已在2004年就已经潜入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并开始布局,近几年呈加速势头,并且,中国主流民营资本刘永好、冯仑、陈东升等已经联合莆系主流医疗资本建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简称“中国医健联”),中国医健联首期10个亿的产业基金已经到位,民营医疗赴港上市以及在内地新三板挂牌的家数猛增,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社会办医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
2、主要产业政策及法规
3、目前政策的困境
最近几年,国家为促进民营医院的发展所出台的政策不可谓不多,从产业政策、规划政策、财税政策到投融资政策等,可以说政策利好不断,该给的主要政策已经就位,民营医院在医保等方面也逐步参照公立医院,比如在上海,不少民营医院已逐步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约定服务医疗机构名单:
但这样的政策落地在很多地区并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政策“最后一公里”现象,民营医院要享受有关政策依然举步维艰。当地政府部门口头上表示重视发展民营医院,但心里仍持有怀疑和防范的态度,设置种种“玻璃门”,“弹簧门”。比如,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医师多点执业,床位设置等等方面,国家政策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是缺乏配套的操作措施,但更主要是政府基层相关部门或者公立医院的主观态度所致,对民营医疗心存疑虑,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结果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应该是非常透明,看得到的,但实际并没有落地;或者落地过程中实施不力,主观上拖拉,或者相互推诿,政策被吊在空中。其实这些“最后一公里”现象都是一些看不见的“门”将民营医院原本该享受的政策拒之门外,这就是业界常说的“玻璃门”、“弹簧门”。笔者就见过这样的案例:华东地区某民办营利性医院改制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医院,改制时为提升该医院的医师团队实力,政府同意给予该医院有40个户籍进城指标(该市进城指标非常紧俏),以便从全国招募高水平医师,但改制六年了,该医院依然没有办成一个户籍进城医师,该院人事部门每次去办理时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推诿理由,结果就是办不成,后来该院也事实上放弃了这个所谓的进城指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