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的奇迹 竟是这个技术救了他
我们每天度过的称之为日常的生活,其实是一个个奇迹的连续也说不定。
——《日常》
2016年11月27号,一位18岁的小伙子在值班的时候突然倒地,经历了一次生死劫难。
故事的开始
他是一名保安,刚刚高中毕业,这是他上岗位的第三个月,这天,与以往的每一个班并没有异样,和同事交接完后,他开始在广场的巡逻。
被发现时他已倒在地上,磕的满脸是血,同事立即给予第一手的胸外按压并呼叫了紧急医疗救助,约10分钟后120急救人员现场给予了胸外按压和7次的电除颤,一个年轻的生命不能就这么猝然离去。紧急处理后患者仍毫无反应,悠唐广场最近的医院就是朝阳急诊,而且那里有国内最专业的急诊人员和设施配备,于是凌晨1点多,他被救护车送向了朝阳医院的急诊科。
入抢救室时,患者仍为持续室颤,给予反复电除颤20余次后,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循环,可是下一步怎么办?患者还能不能醒过来?会不会有后遗症?这些是患者父母最关注的,也是我们医生最关注之处。
这时候,急诊监护室的急诊科副主任唐子人从值班大夫那里知道消息后从家中赶来,并第一时间决定收入EICU进行复苏后目标温度治疗。
故事的演进
监护室的大夫马上开始扎深静脉、打PICCO,连接亚低温机器,一点点的看着患者的体温从38.6℃降至目标温度36℃,并维持24小时后开始复温治疗维持72小时,镇静药逐渐减量,患者慢慢的醒了,手可以动了,腿也可以一点点动了,患者父母感到由衷的高兴。
唐子人医生说:“这个孩子从心脏骤停到恢复自主循环其间长达40分钟,最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而不留任何后遗症,离不开以下这样几个因素。”
生存链的完整性
完整生存链的有效衔接:这个孩子在刚刚倒地的时候身边的保安同事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随之赶到现场的急救人员给予电除颤及气道管理,并及时转运至朝阳医院急诊,接下来院内的高级生命支持,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给予早期的目标温度管理。
高级生命支持的早期干预
什么是复苏后目标温度控制(TTM)治疗?
“治疗性低温” (therapeutichypothermia),国内习惯称为 “亚低温”(mildhypotherima)是为了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而进行诱导的轻中度低温 (32~34°C),是心脏骤停患者经过CPR恢复自主循环 (ROSC)后进一步脑复苏治疗的最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
有哪些目标人群?
无论是否为心源性心脏骤停(包括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或不可除颤心律的院外猝死以及院内骤停),成人患者ROSC后仍然昏迷 (对于指令无反应者),尽早开始TTM。
TTM没有绝对禁忌证。严重的感染以及感染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顽固性休克是 TTM的相对禁忌证。
TTM开始时机?
TTM开始越早越好;但对于院外 CA患者 ROSC后不推荐常规即刻输冷盐水低温治疗;其他的低温治疗策略和复苏中低温治疗在院外 CPR时的应用目前研究尚不充分,证据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故事结局
患者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心尖部致密化不全待除外,进一步心脏MRI提示左室心尖部前壁异常强化灶。专科会诊考虑患者有心脏结构改变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建议行ICD治疗。患者于2016年12月10号安全出院。
听听唐神医怎么说
以下为唐主任对心源性猝死健康科普讲座“18岁,正是一个人的花季雨季,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年纪,猝不及防的一场劫后余生,希望并祝福这位小伙子能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因为人生从来都是直播,没有重来的机会!!!”
参考文献:
李春盛 ,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共识专家组,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8):1000-1006
作者简介:唐子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在抢救室和急诊ICU中成功救治上千名危重症患者,多次参加重大抢救及会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和抢救急诊危重症病人
曾在一线参加过抗击SARS和玉树地震医疗救援活动,抗击SARS战役中,获得“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个人”称号。
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担任沙滩排球场馆志愿者,获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2月,在美国研修期间,他徒手心肺复苏成功救治1名心脏骤停病人,被称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游客”
2015年8月4日荣获“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
2016年3月2日荣膺2015年度“最美医生”称号
2016年6月26日,荣获行业最高荣誉-第十届“中国医师奖”
本期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