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停停前进的脚步,只为走得更远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医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前行,由常见病、多发病到疑难杂症、危重症救治,由群体化治疗到个体化治疗,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可以说每次变化都是质的飞跃。正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于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总是倍加追捧,“医学万能论”应运而生。由此带来了对医学的神化,认为医学无所不能,甚至可以违背客观事实,超越自然规律。正是因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期待,使医者更加重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学习,更加关注新药物、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医学盛世。
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事实又是如何呢?好像门诊病人越来越多,住院患者越来越挤,甚至出现“二进宫”、“三进宫”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治越多,越治越忙?”“医学是不是正在走向误区?”停停前进的脚步,认真思考一下,或许能得到答案。
先看一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文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文王大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是过分重视治疗的作用,忽视了预防的价值,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治疗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能看得见的,而预防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看不见的,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产生上述的“治已病”效应,将治病作为医疗的唯一目的。受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加上治疗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医者也盲目跟从,将重点放在“治”上,忽视了“防”的作用,结果“只治不防,越治越忙”。这是医者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如果不能及时正视这种错误,将会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应该铭记特鲁多医生的至理名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客观对待医学的局限性,不仅自己知晓,还有义务将这种观念传递给患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预防上,由“下游治理”变为“上游防治”,避免更多人“落水”。
“停停前进的脚步,只为走得更远”并非一句空话,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首先在政策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贵在预防”的宣传力度,不仅在认识方面深入人心,还需要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完整的预防保健机制,改变疾病谱的类型,由“得大病”变为“得小病”,由“总得病”变为“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提高民众保健意识,倡导早期预防和干预,将重病大病扼杀于萌芽中。其次在医者方面,牢记“防治并重”观念,坚决摒弃“只治不防”思想,不仅精通临床医学,还有重视预防医学,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勤做宣教,多做科普,注重回访,将“苦练打捞落水者”的劲头适当回移,牢记除了治疗的成就感能让人兴奋外,长期的疗效会更加让人心旷神怡。再次在患者方面,需要与时俱进,除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还需要保健意识的跟进,改变传统就医观念,不要把治病作为就医的唯一目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把预防不当回事”。不要病入膏肓才想起医生,要和医生做朋友,要对医生好一些,医生不会骗你只会爱护你,到最后受益的是你自己。
只有主动树立这种“未病先防”的超前意识,才能看清形势,分清重点,避免走入医学误区。甘肃医改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将向全国推广就是利用“治未病”的优势,预防为主,从减少病人源头方面做工作来推进整个医改的进程,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是对的,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我们都应该向其学习,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点带面,让更多人加入到“预防大潮”中来,只有病人越治越少,医学才会越走越远,医改才能取得全面成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