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再次被拆分,我们该如何应对?
2016年12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再次将一个科室剥离了医院。
从2016年7月起,卫计委共发布了四个文件,分别是国卫医发〔2016〕36号、国卫医发〔2016〕37号、国卫医发〔2016〕65号、国卫医发〔2016〕67号,相继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剥离大医院,成为独立法人。
这四个文件基本都是相同的内容,只是针对科室不同,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点:
一、该科室成为独立法人机构,不再属于医院的下属单位;
二、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也就是说可以完成其他医院的付费任务;
三、独立之后中的质控和感控工作不能放松;
四、鼓励集团化、连锁化;
五、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2015年的医改绿皮书,就明确提出了“调控公立医院单位规模”,控制规模一方面是控制床位数,另一方面就是将诊断、检验、康复等科室剥离,使其服务于更多的临床机构,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2016年中旬之后,这一系列的文件,就是要实现这一目的。
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总的来说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视角,二是社会资本切入医疗市场视角,上一轮的医改,内部抓医药分开,主推药改,外部引资本进入医疗市场。
药改成功与否,在这里不做评说,上周的央视报道事件,又让药改回到人们视线,不过觉得比较欣慰的是,百姓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更加客观了,即使是央视搞意识绑架也没有那么容易,这也要感谢这几年飞速发展的自媒体,让更多客观的观点得以有效传播。
外引社会资本,中国医改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莆田系成为了前几年最大的收益者,这是无论政府还是百姓都不想看到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不应让资本属性无限放大,而应该更多的回归医疗属性的探寻,所以应该由医疗主导和管理主导,而不能由资本主导。
2016年的这一轮拆分只是前奏,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科室成为独立法人,这一方面对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有利,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私人诊所发展,提供环境。
国内现在的私人诊所,以社区或乡镇便民诊所为主,很难与高质量医疗水平挂钩。中国对于私人诊所,原来所持的观点是口头支持,原来公立医院医生的定点执业,成为诊所发展的一大阻碍,没有优秀的医生队伍,也难有高质量的私人诊所。
近年来多点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多点执业政策几开几收,现在基本确定了放开的走向,但是从放开多点执业到私人诊所还有很长的路。
一是从行政管理方面,行政政策的健全和配套细则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即使是诊所,也需要大量的辅助人员,医生如果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这些问题上,对于专业肯定是有所影响的。
所以,现在大量的医生集团,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将大量医生放给同一医生集团经营,节省了经营成本。
这样的拆分,对于医生来讲是一个利好,随着医改,医生的执业方式不断丰富,同时竞争也不断增多,有序竞争,将会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所有的医生,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重视自身医技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和病源管理,都会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大展身手。
而从事医院行政管理的人员,想要服务医生集团或医疗诊所,要从原来的管理职能为主的模式中走出来,走向以服务为主的模式,在我们的政府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过分强调管理的官本位制度,也将失去加入医疗市场的资格,毕竟经历了莆田系几十年的发展,医疗管理人力资源也不断丰富。
参考资料
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医改专题研究(2015年),主编:李滔,人民卫生出版社,314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