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20年 学会了什么
民营医院是大陆地区所特有的一种称谓,在西方,他们称之为私立医院,至于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有什么差别?
没人说的清,只是知道,民营医院一直游离在中国医疗体系边缘,而私立医院却不见踪影。
这是为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
就像当初的民企和私企的说法一样,没有办法追究太深。
民营医院在中国出现有30多年了,现在存活下来的民营医院,也多是2000年左右成立的,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和睦家这些高端医疗机构,因为在我们周围这样的机构少之又少。
我们周围的民营医院多离不开这样一个词“莆田系”,莆田系经历了从游医到诊所,再到医院,占据了中国民营医院的半壁江山。
魏则西事件的不断发酵,使所有的人一下认识了莆田系,对于百度推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加之两保合一之后,医保的重锤之下,莆田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虽然莆田系现在几乎是过街老鼠,但也不得不承认莆田系对于医院管理方面,也有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经验,比如医生助理制度、内经营管理制度,让医生专注于医疗,而由辅助人员完成经营任务,这其实也不算是莆田系独创,台湾的长庚医院使用的“医管分工合治”“医院幕僚”,早已为长庚医院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在莆田系之前,大陆的医疗体系中似乎没有这样一队人马,甚至可以说现在大部分医院,还是由医疗人员从事管理事务,这导致了大量人员的浪费。
在摸索中前进的莆田系,已经走过了红利期,原来的运营方式,原来的运营人员,放在现在竟然亏损了,这是为什么?
跟许多莆田系医院讲过课,提了方案,推行中举步维艰。
我常借用电影上的一句话,出来混尽早是要还的。
我常问莆田系的院长,从医院角度来讲,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您觉得收获了什么?
从个人角度,做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您认为学到了什么?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沉默,这就是问题所在。
下面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先从内部角度来说,民营医院其内在属性还是一个经营单位,项目的合作伙伴们遇到我这样说话时,
常常告诉我要讲人话,好吧,说人话,民营医院也是一个企业,现在企业管理制度在民营医院中同样适用。
转了大半的民营医院,发现,许多经营者总以医疗的特殊性,而企图逃避这个问题,不要说企业的战略制订、企业文化建设,这些相对复杂的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空白,几个表格就是企业人资的全部内容,所谓的绩效也只是与病源开发乘以简单的百分比,完全无视其他项目。
其实医疗的特殊性并不排斥现代企业制度,而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体现医疗的特殊性。
比如医院的绩效中,病患的满意度、舒适度,都可以有所体现,有所考量。
现在企业制度中,每个人都有清楚的角色,有清晰的管理路径,投资人、管理者、员工都不例外,民营医院至少要理顺这个体系。
在我接触的许多民营医院中,大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中层都无法承担上传下达的任务,不在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原因,问题出在体系上,中层往只是某个科室的老员工,任务就是教给新员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具有管理、表彰、处罚的权利,中层的钱花了,效果没达到,大事小情的决策都落在总经理头上,如果是有十几人的小企业,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医院即使是小规模的专科也有五十人左右,这样的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这只是问题很小的一面,员工培养、职业规划、竞争机制……体系不建立,动哪都很难。
再说外部,一般来说医院外经营最具话语权的还是百度推广,民营医院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触网的一批企业,十几年前就开始做百度推广。
但是稍有些网络推广知识的人都知道,网络推广的风口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触网也由原来的做网站上百度,过渡到做微博、微信、直播的时候,民营医院还在拉着百度不撒手,一面还在抱怨不断上涨的流量费,抱怨利润都上交百度、医院被百度绑架,看见别人做个公众平台也做一个,把网页链接进来,发一堆长文加长广告,然后抱怨公众平台做着费事。
微博也好、公众平台也罢,小米也好、罗辑思维也罢,当你看到别人用这种你眼中难用的东西变现时,有没有想过他背后是什么,医院营销就只会设关键词、推百度,其他的一概不理,这种短视的营销方式,带来的恶果也终将自食。
不重内功,又借不到外力,这样下去,莆田系不死也难。
百度现在无异于所有莆田系的鸦片,想戒,戒不掉,直到被榨干。
鸦片要戒,但不能一下子戒,慢功,内调体系,外强筋骨。
您说我说的对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