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泛指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人群。据预测,未来15-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增加至少3倍。中产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也将推动中国的消费升级,引发新一轮社会创新。然而,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竞争激烈的职场压力……不确定时代,折射出中产阶级前所未有的焦虑。
12月10日,第18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分论坛之“中产崛起与中国未来”顺利举行。本场论坛,瞄准中产阶级及所有人值得关心的话题——医疗和教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和消费的转型,在消费升级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医疗产业呼唤着变革。与此同时,中产阶级也忍受着“看病难”的无奈,存在“大病返贫”的危机。
互联网移动医疗的概念也持续火热了好几年了,中产阶级对新型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是行业内需要不断挖掘的重点。杏树林CEO张遇升认为:医疗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这个过程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他指出,中产阶级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但现行医疗体制走着一条近乎“反人类”的发展之路,培养出的专科医生数量远远大于全科医生,制造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亟待医疗创新者去填补。他还表示:“只要跟着消费者需求走,尽可能组合新的供给元素,就能发现更多的机会。例如,中产阶级人群大多集中在职业劳动场所,而我国提供的全科医生服务多在社区,这中间又有许多不匹配之处。我们正在做针对职场的全科医疗入口,这就是一个机会。”
以下为分享原文
我曾经养过一只猫,有一次带它去宠物医院看病,大家都知道给宠物看病比给人看病都贵,但是我的猫享受的医疗服务是真的好,医生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猫恢复的怎么样了,并且告知我有哪些疫苗需要打。当我们强调中产阶级壮大起来的时候,大家得到的医疗服务是否也随之升级了?
过去整个医疗的发展走了一条其实是挺反人类的路。我自己也是学医的,我觉的整个医疗演进轨道是科室越来越专,疾病越来越精细化。但是消费者希望一站式解决,不要让我花时间,不要让我不停的来回奔波在各个科室。医疗的升级一定需要一个整合者,能够把这些细分的医疗供给整合成一体。
我觉得整个技术的进步,其实就是在干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王公贵族,皇帝才能享受的服务变成人人都可以享受的。现在国内几乎从来没有产生过我的医生这个概念,在美国至少很多人会说我的医生,在国内都是说得了病去医院,也没有我的医院,因为医院跟你没什么关系。所以我觉得有一天我们如果能够建立起我的医生这种概念,能够建立个人消费者、中产阶级和医生的强关系,强连接,强信任,这个升级就完成了大半。而这件事情要做到,前提是一定要解放医生,如果医生只是在医院一周固定几次门诊,医生与患者之间很难建立关系,因为跟你之间永远有一道医院的门和医院的墙,他一定是自由移动的,自由组合的一个为自己工作的个体。
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来说,中产阶级对医疗服务升级的需求也在不断孵化一些市场动力。创业嘛,大家怀疑的时候你要有乐观,只要有巨大需求的地方往往都有很多机会。对于中产消费群体的需求升级,我们需要大量的“我的医生”。就目前来说,如果你要跟一个医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他要给你组织出一套服务,这个很难。我们中产阶级最多的地方是在职业劳动场所,或者是在去职业劳动场所的路上,而国家提供的全科医生的服务大部分是在社区,这个中间又有很多不匹配。杏树林现在有一个正在探索的项目,就是针对那些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白领人群,给他们提供一个线上全科医生的就诊途径,咨询、开药、随访都可以即时进行。所以我觉得只要盯着消费者的需求走,尽可能的组合新的供给元素,达成服务升级、需求升级的目标还是很接近的。
中产阶级的医疗消费的升级的需求是明确存在的,也确认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医疗的供给方,还是医疗的需求方,都有大量的创新的投资机会在里面。整个中产阶级实际上确实是在崛起和焦虑中前行,我们作为互联网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就是要努力带来更多的便捷式医疗服务、智能化医疗管理、个性化医疗体验,以此来促进医疗消费和服务的升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