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护理不如给狗洗澡?医护这条路还能走多久
医学生本科五年,如果想有好一点的出路还得读个三年硕士.省三甲和大学附属三甲基本非博士不招,这又是三年。期间实习没有工资,要倒贴钱。然后住院规培三年,转科规培三年……而医生的收入差异又十分明显,这让大部分医生成了医院名正言顺的廉价劳动力。
有人说,给人护理不如给狗洗澡?这样对比有失偏颇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开篇即为护理人的支出费用和护理狗的支出费用差异明显,对此报道呼吁,尊重医生,理应从尊重医生的劳动入手。
直接的价格对比,医疗服务价格的确太低了,给人护理还不如给狗洗澡的技术含量高?这是多么现实又尴尬的社会现象,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并不合理。
护理宠物收费高,这是市场化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受市场调节的。这样的收费只要有人认可,就能够继续保持,没有消费者就自然要被淘汰。但医护人员的收费却完全不一样,一方面医院的收费要从整体来均衡;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收费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就违背了公益性原则。
但医护群体收入普遍偏低,阶级性收入差异明显,确实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
知识在百姓眼里无价值?这样的观念太可怕
培养一个医生要多久?投入多少钱?按照18+5+3+3+3+3=35的公式,想要从医学院出来找一份三甲医院的工作,也得35岁左右了。而培养这样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究竟要花多少钱?
根据网络数据显示,在日本培养一名医学生要比培养一名普通学生花费多两倍。在中国,查找了国内教育网站与论坛后得出,培养一名临床医学专科医生需要23年,花费58万元;培养一名临床医学五年本科医生需要26-30年,花费64万;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26-30年,花费73万;培养一名临床医学本硕博八年连读医生,需要27-33年,花费73万……
别人三十而立,老婆孩子抱着,事业迎来第一波高峰,而医生三十了,可能刚开始挣钱,工作没多久可能还会因为医患纠纷而砍死一部分医学人才,吓跑一部分医学人才。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技术价值长期被低估,甚至形成了一种消费习惯:只愿意为有形的事物付费,而不愿意为有价值的知识买单。在这样的社会心态下,诊疗费、技术费很难涨价。
长此以往文明社会将被颠覆,野蛮将再次取代文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小小的正骨却要动用十年从医经验。这样的医生,如果技术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薪资,那只会是学得越多越贫穷,技术越高越吃亏,谁还愿意当医生?
现今最能引起争议的点莫过于:患者觉得看病贵,医院都是吸血鬼;医生贫富差异太明显,用了半辈子为患者服务却引来了骂名。
药价居高不下,患者不了解情况,将药价高的标签贴到医生脑门,脏水都泼到了医生头上。其实双方都不容易,患者的钱能有多少进了医生的腰包?医生操着卖白粉的心,将所学都付诸于患者身上,却挣着极不平等的工资。
因此,只有着力改革畸形的医疗价格,让医生堂堂正正地靠技术吃饭,获得有尊严的阳光收入,才能让国家少花钱、患者多受益。
一个好的医疗制度,可以让坏医生变好;一个坏的医疗制度,可以让好医生变坏。尊重医生,理应从尊重医生的劳动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让人的价值超越物的价值。只有医生受尊重,生命才会有尊严。
杏树林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创业公司。旨在通过开发产品“病历夹”、“医口袋”来帮助医生解决行医中遇到的问题,让医生从此轻松行医,为医患建立信任关系出一份力。
微信:yixuewenxian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个人微信:JOKERLARIER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