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生命体中,人类对死亡的独到认识给自己带来无限痛苦和恐惧。
一旦身边人尤其是亲人故去,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并联想到自己也会离去而无法接受。抗拒死亡,力图生命无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有限的人类追求无限的生命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不死的生命及方法,想象死后的生命及去处,想象流芳百世的努力及欣慰……
很久以来,人们就从做梦和幻觉感受到看不见的所谓存在——灵魂。
当故人出现在自己梦中或幻觉中时,人们认为灵魂可以无限存在,可以脱离躯体而存在。相信灵魂,相信灵魂永恒,对恐惧死亡的人类以极大的宽慰。
后来,这种相信成为世界各种宗教的核心思想。对于那些好战、动荡和苦难的民族,脱离苦海,拜托现世,向死而生,向往天堂是一生的追求。
同时原来对死亡的恐惧也得到舒解。我们看到,在许多宗教场所,老人们恐惧的不再是死亡,而是是否获得至上神的认可和宠爱,让自己死后可以上天堂。
面对死亡恐惧,我们有一种态度是回避。正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都不明白,怎么可以明白死。
在许多中国人的一生中,都尽量不面对、不思考死亡,以此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依恋都促成其“尊生”、“乐生”的观念,而不易形成“向死而生”、“向往天堂”的追求。
“乐生厌死”是中国人的最独特的人生观,充满对现实世界的深情,不接受脱离美好现实的死亡。
对于生命有限的人类,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无限,想象死后的天堂、生命的轮回,还有下辈子都是在追求生命的无限。中华民族也在追求,有血缘方向的,有精神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有顺从自然的……
我们是眼见为实的民族,许多事物如果不能被目证,很难获得相信的理由。天堂、轮回、下辈子等很难目证,因而无法真正相信。
在西方社会,军队和医院这些多见死人的地方,常有牧师或神父沟通生死,从而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中国,在即将逝去者的面前,牧师或神父沟通生死的作用不大,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相信看不见的天堂。
但如果将逝去的是老人,把他的儿子、孙子、尤其是重孙找来,孩子们一到场,老人会欣然闭上眼。
看见那些长相相似、气质相似、语气相似的一代代的儿孙,中国老人会实在感受自己生命的延续,感受自己生命的无限,体会自己的生命还在这个世界上相传,心安了。所以,中国人离去的时候,有儿孙给自己送终是最欣慰的。
中国的读书人追求生命无限多在精神层面,以一生的功德、一生的作品、一生的业绩等代表自己的精神,永远传世。
岳飞、文天祥等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以自己卓越的诗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华佗、鲁班、张仲景、张衡、祖冲之等在某领域的突出业绩也使他们成为民族传诵的英杰。
他们不是因为财富和地位而受人尊重,而是因为灵魂高贵而令人景仰。所以中国读书人追求“以气节立人,以学问立身,以救厄立志”。
东西方古人都认为形神分离,灵魂出窍是死亡的原因。
不同的是,中国人企图让“形藏神”永远保持下去,即相信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做到长生不死。
最早秦始皇就想法寻找长生不死药,后来许多皇帝身边都有炼长生不死药的大师。中国民间也有太多这方面的探索:导引术、吐纳术、辟谷术、房中术等;香功、鹤翔功、童子功、气功等;卤水疗法、甩手疗法、鸡血疗法、红茶菌疗法等。由此也产生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即各种大师如张香玉、张宏堡、严新、胡云林、李一、张悟本、王林等。
当然,大多数中国人面对死亡还是顺其自然,有些无可奈何。
人们也许有过抗争,有过努力,但随着自己头发花白、牙齿胀落、行动迟缓、反应迟钝……人们在逐渐接受一个不得不认可的事实:自己走向死亡。
这个过程越长,人们的思想准备越充分。尽管不相信天堂,也不畏惧地狱。但的确舍不得人间亲情。
正是有这种深厚的亲情,许多中国人不希望自己临死前的疾病给亲人带来过分精神和经济负担,更能够视死如归,驾鹤西游,回归自然。
人们相信生命来自哪儿,也必然去往哪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