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李晓光:做患者管理不妨找找外援

2016
11/21

+
分享
评论
杏树林
A-
A+
很多医生都知道“患者管理”,可具体怎么做,如何实现多方价值,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患者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

很多医生都知道“患者管理”,可具体怎么做,如何实现多方价值,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患者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11月3日,杏树林在北京主办第一期“数字化时代患者管理私享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晓光教授,与数十位来自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等医药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共同分享并探讨了“数字时代,患者管理带来的全新改变”。

随访管理带给患者、医生和药企的价值

从事多年神经科领域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李晓光教授非常肯定患者管理带来的重要价值,他认为这是一个对患者、医生、药企等多方都互利共赢的过程。

李晓光表示,首先对于患者来说,借助随访的方式可以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自身病情的把控可以更加放心。一些从大医院转到基层医院的患者,也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专家诊治指导。

对医生来说,通过患者管理可以收集到宝贵的病例数据资料,从中带来的数据价值可以使科研上资料更丰富,临床上决策更准确。

对制药企业来说,患者的用药反馈、用药依从性调查,通过集中式的患者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了解产品适用症、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传统患者管理难以解决医疗痛点

患者管理的重要性愈发体现在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的并不顺利。

李晓光教授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患者管理是很不到位的。以我自己为例,我可能经常到基层医院去会诊,但看完之后几乎很少有精力去持续关注患者的情况,这样下来就谈不上患者依从性、更谈不上患者管理”。

正常来说,一个医生每天平均接诊50位患者,甚至更多,那么一个月下来就有上千位患者。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医生很难抽身去做患者管理。

在李晓光教授看来,传统的患者管理,需要手写记录,电话沟通,医生的管理数量非常有限,患者的反馈效果,医嘱遵从性也得不到保障。在很多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药也用了,检查也做了,效果就是达不到。患者离开医院,就无法跟踪病症情况,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字时代,患者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对待新事物,李晓光教授一直保持着谦虚求知的态度。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患者管理的数字化转变提供了无限可能,借助杏树林的平台,李晓光教授团队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由病历云端存储到患者追踪随访,最终达成病例数据可视化的患者管理体系。

李晓光教授说:“数字化管理优势,就在于以电子病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整合管理,能够在庞大的患者群体当中快速找到目标患者所有的就诊资料,用药康复情况等。同时也能简化数据收集流程,保证病历的完整度,使得最终的数据报告更加清晰明了”。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接入,患者管理开始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医生也能拿到第一手数据资料,避免了经过第三方而出现数据错误。

随着数据库的完善,无论是医生做科研,还是药企做调查,用数据资料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业内也更具有话语权和竞争力。

Q:医生真的对患者管理感兴趣吗?

李晓光教授:医生管理病人主要是两个目的。首先要分是大众病还是罕见病,如果你是罕见病的大夫,有些病例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两、三例,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医生对这样的患者肯定感兴趣,恨不得病人来了不挂号就给看,因为你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病人信任你,在业界也有竞争力。

另外,从临床的角度讲,随着对病人的持续管理,也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特殊表现,别人不敢确定的,你敢确定,因为你见过,这是所谓的经验。

杏树林CEO张遇升:打个比方,假如要去机场,你愿意选择骑自行车去还是打个滴滴?患者管理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都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

如何减少患者管理中间环节,让医生能像打车那样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随访工作,将是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并实施的事情,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医生的时间更专注与临床与科研,患者管理方面可以利用我们团队和技术,整合多方资源使其更加智能便捷,不再成为医生工作的沉重负担。

Q:李教授您会和同道们在杏树林的数据上进行学术研究吗?罕见病在有些国家有非常好的病人注册体系,但在我们国家这个体系目前不完整,不知道您的学科是怎么样的?另外杏树林现有的随访方案是否能让您感到使用时驾轻就熟?

李晓光教授:最初杏树林在做宣传时,我并没有使用,因为感觉不需要,我自己可以负责所有的病人管理。为什么现在越用越感觉方便呢?就是因为设立了专业的随访方案,尤其是单病种的随访方案,只要你向杏树林提出诉求,就可以帮助你。而且软件比较容易上手操作。

杏树林CEO张遇升:罕见病人数特别稀少,每个病例都非常宝贵,我们平台上还有很多各领域的专家,所以在罕见病管理方面我们有优势。

但对国家和整个医疗体系来讲,更大的挑战还是大型案例。如何找出一个可复制的好模式,能够真正把患者的覆盖度提高,减少医疗成本,如果可以找到这样的通路,应用意义就非常大。

Q:您现在有时间回答病人的问题吗?如果由杏树林来管您的病人,您放心吗?

李晓光教授:交给杏树林是可以放心的。最初病人问问题,我是一条一条回答,现在都做成快捷回答,不用打字。因为这个问题问了十几二十遍,基本不需要医生自己回答了。

病人经常问药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每个药物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快捷回答就可以了。所以单病种的管理,虽然疾病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圈子基本是一定的。我现在收集了一些资料,准备编知识问答。

还有一些更深的问题是医生也搞不清楚的学术问题,只是我比患者的认识更深刻一些。

杏树林CEO张遇升:杏树林后台有大量医生和病人的数据,三分之一病人问的问题,都是一些就诊流程的问题,比如:下次我是星期二还是星期四来,我需要提前做哪些项目的检查?在国外这应该是前台解决的。

还有三分之一的问题是非常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有标准答案,这个问题让李教授或者培训一个护理专业的人回答是一样的。还有三分之一的问题是比较专业的,由非专业医生去回答风险很高,需要专家。

但未来随着像李教授这样的专家群体回答得越来越多,问题样本会被穷尽掉。到那天所有的回答都是利用机器人或者平台,到时候人工全部砍掉,那一天肯定会实现的。

数字化时代的患者管理,依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它绝非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对于医生、企业、患者来说,多方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基础。

借助移动互联网,使得患者管理更加智能便捷,真正做到为医生减负,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李晓光,外援,患者,杏树林,医生,管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