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放大招做科普
选择从医,是源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仰
小的时候,郭树彬陪着家人去医院看病,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高年资医生的身边,总是少不了会围着很多年轻的主治医,以及很多患者家属。
每次高年资医生的出现,在病人家属的眼里就像是救世主来了。家人的情况是不是危急生命?这种疾病还有没有希望治好?医生在这个时候给出的答案,就像是法官给出的审判,关乎着一个病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结局。
医生这个职业对郭树彬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如果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医生该有多好呢?”心如所愿,郭树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医学院,完成了医学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全方位的医学教育。
如果说当初选择从医,是源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仰,那么后来从事急诊却是机缘巧合了。在那个年代,急诊领域有潜力可挖的人才相对较少,所以在这个领域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大。郭树彬也想在急诊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一片天地。
急诊的“乱象”,公众医学科普知识的缺失是内因
我们几乎都曾到过急诊,急诊的拥挤、车水马龙,是它留在我们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而在急诊,时不常的也能看见,有脾气暴躁的家属和大夫吵架。使原本就拥挤的急诊更加无法呼吸,气氛更加凝固。
郭树彬认为,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对医生给出的治疗办法不满意,再就是一些疾病并非急重症,需要转到门诊治疗,但由于床位紧张,所以很多病人转不过去干着急。
其实这第一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属于内因。比如有的患者,来到急诊之后经过医生的检查,认为他的情况并非急重症,转到门诊治疗就可以。
甚至有的患者,在急诊稍做治疗就能出院了。但这时候患者家属却并不认可,认为家人得上的就是急重症,生怕出点儿意外,就是不听医生的。郭树彬说,老百姓认为的急重症,其实和临床医学上定义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由于急诊医疗水平的提高,过去那些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有一部分只需要在急诊留观治疗,就可以出院了。这主要指的是药物过量、中毒、急性左心衰、哮喘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疾病、胰腺炎等。
但就是由于公众对这些知识不够了解,才导致急诊成了大家眼里的“万金油”,非急诊病人来急诊治疗的情况越来越多,滞留急诊的非急诊病人越来越多,加重了急诊科的拥挤程度。
郭树彬曾经与国内几位急诊界的权威专家,做过一个统计: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这个数字接近30%,甚至有的人岁数大了血压忽高忽低,也都会到急诊来。
响应中央号召改革急诊医疗环境,做分享经济
而在急诊上的这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咱们国家国情所致,属于外因。郭树彬认为,中国的急诊水平真的不次于国外,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外人口基数少,所以就显得急诊的效率高。
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相对的医疗需求也就多了,所以想说改善急诊的大环境并不容易。正因如此,郭树彬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院外建立了一个疗区,并实行急诊医联体。外院给朝阳医院急诊科提供床位,朝阳医院急诊科给他们提供医务人员和先进的诊疗技术。也响应了中央提倡的分享经济政策。
然后把那些滞留在急诊的非急诊病人,(如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恢复期、康复期,肾功能不全等不能治愈的疾病,以及创伤)转到外院,实际上就是把医疗资源重新做了调整。把本院急诊的医疗资源,留给那些真正有需求的急重症患者,增加了急诊的效率。
效率提高了,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近半年,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的指标,相比半年前增加了18%。因为疾病有时候不是疾病,而是衰老的表现。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疾病自然就会出现。
再就是把急诊的治疗推到院前,也是郭树彬在急诊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急症,比如心梗和脑梗,一旦出现,拨打120、999是最先要做的一件事。这样就得等到急救车来了,送到医院才能救治。也就是说目前的急诊治疗,都还始于到达医院这个阶段。
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患者,因为院前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脑梗虽然不会一下子致死,但是由于大脑缺血缺氧的时间长了,各个器官的系统功能也就损害了。
所以,院前应急志愿者计划,是个救命工具。通过培养掌握心肺复苏等应急急救手段的志愿者,通过互联网让他们投身到院前急救当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吸纳急救系统都参与进来。这种院前就近救治患者的办法,在国际上也走在前列。
疾病发病率之高,是医学科普做的不到位
在急诊工作这么多年,看到了这么多问题,郭树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做科普的重要性。现在的医院如此拥挤,医患矛盾也不少见,很大的原因就是老百姓科普知识缺乏、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足。
郭树彬认为医生分三类:第一类就是技术高超,能够把病治好。这也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素质。第二类就是作为医学团队的领导者,能高效管理科室和医院,带领团队救活更多的人。这就比第一类医生高了一个台阶。而这第三类,就是既会看病还会科普的医生。这部分医生能利用各类手段将丰富的医学知识普及给公众,间接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医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人治病,不如教人防病。
医学科普做好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医患矛盾,更能避免疾病的发生。而科普也是医生工作的升华,如果能把疾病预防做好,医院将会不再这么拥挤,国家也用不着在医疗上投入这么多资金。什么样的医学科普才算好?郭树彬说,医学科普不在乎方式和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在内容上取胜,文字浅显易懂,能让更多老百姓接受和受益。再就是传播范围广,和大的主流媒体合作,增加传播力度,是好的传播方式。(子琳)
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zilin_health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