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夯实医院能力“洪荒之力”在哪
导读:民营医院倘若能够兼顾眼下和长远,在短期增长和长期稳定之间实现平衡。这无不体现了运营管理的勇气和智慧!
近期,不少媒体报道将于2016年10月22-25日在昆明召开民营医疗发展年会,问题是从多角度来看,民营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依然是究竟如何转型升级?民营医疗真正的市场价值还是医院能力。然而,民营医疗的通病是“但求无过”的心理,很难在运营管理升级转型过程中有改进式的创新发展。今天讨论和进行民营医疗发展的预判、以及回顾都是缘于民营医院运营管理转型的困境,也是基于这种最大趋势之下的变动,它或许悄无声息,但却切实改变着民营医院运营管理的法则、规律和趋势。
民营医疗服务实力深耕细作则是其有效的战略机会窗
事实上,在医疗市场新时代,民营医疗究竟要抓住些什么,应该做对什么,却又做错了什么?或许民营医疗自身就是最好的批评者。
曾经的民营医疗如今其实早已泯然众人,一直在折腾,从未在超越。近似迟迈的步伐能否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疑问?在姗姗来迟的2017年里能否赶个晚集?抑或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乃至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成功依旧存在诸多疑问。眼看着2016年要过去了,不少医院运营管理的转型依然受到其组织架构的约束,至今也没有哪一家医院在医疗服务实力提升或改进方面,给不出让消费者能够信任的答案,仍然把抓广告、抓营销视为重中之重。这样的医疗服务体验必然会“拖累”主要业务的发展和医院运营管理的盈利水平。或许在2017年,民营医疗依然会在旧辙前困顿,在新局前迷茫的现状中。
民营医院需要以更开放而虔诚的态度去面对,从医院日常运营管理中蛛丝马迹的现象层面去寻找背后“道”的法则,而不是用既往的经验去复制和推演未来,“兼听则明”则会让医院决策管理者思维更加清晰和完整。
在这里提出医院战略机会窗的概念,其实是以通过医院资源优化重组,内部职能归并,集中办公和集中运行减少管理层级,拓宽管理幅度,实现减员增效,达到既要“瘦身”又要“强身”的目的。通过医院管理重心前移,让医患沟通关系零距离,譬如,职能部门负责人可否轮流到门诊一线值岗,直接与病人进行零距离沟通,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来提高执行力。
2017年民营医疗应该在长远的优势学科发展上努力
民营医疗要寻求差异化发展,更要由自身医院的能力提升进行突破和转变。与其提升专业属性,不如打造服务品牌,避免同质化。把医疗质量作为核心竞争产品,并将其作为医院提升医疗品质、树立医院品牌的重要手段。
如果医院始终秉承“医疗臻于至善”的诚恳态度,践行品牌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以质量与效果回馈社会与消费者,那么,消费者选择就医方式与医院文化就能够有非常的契合。
由此看来,民营医院运营管理很需要遵循辩证法,优势和劣势是可以转化的,机遇和挑战是可以转换的。基于资本的特性决定了民营医院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满足出资人的利益要求,因为理性最终要被个人理性所解构与替代。并不热衷追逐利润,也不致力于规模扩张,而是追求一些在他们看来更为重要的目标,比如员工的自豪感与尊重,与消费者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民营医疗如何在3至5年内,实现盈亏平衡和客户群的“原始积累”,这应该是民营医院设定的短期目标。在8至10年的中长期目标里,做有一定技术专长和专科特色的医疗机构。在专科疾病领域下功夫,寻求市场和技术上的切入点,把专科发展好,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引进专科人才,把目光放在长远的优势学科发展上,而不是眼前业绩效益。这样才会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并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