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搭建心血管病群防治的平台
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2016年10月13日-1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会)由胡大一教授、German Di Sciascio教授始创于1989年。经过27年的发展历程,长城会已经成为覆盖亚太、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学术大会。
回首过去
回首自1989年创立长城会的过去27年,再看如今长城会的成功时,长城会创始主席胡大一谈到长城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都要找到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要找到学科发展、公众患者有需求但没有被满足的方向来努力做。
27年前找到了中国心血管医学发展的巨大需求,也正因为找对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用需求,造就了长城会的成功。
长城会是中国第一个向国际开放,也是第一个在国内以开放的姿态向大家推广技术的平台。胡大一解释长城会创办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会”。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快速引进一些新技术,比如以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治疗技术、冠状动脉搭桥技术等,当时这些都非常欠缺,全国对介入技术的需求很大。”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长城会开始举办技术培训班,让大家都学会这一技术。
同样,技术的培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1985年到1987年我在美国学习电生理、射频消融,同时,也仔细考察了冠脉介入技术。当时国内心血管界主要在做冠脉激光(打孔)。经过在美的认真调研后,我认为激光毫无前景。我觉得当时对中国最实用、最成熟的技术是PTCA,可以惠及很多人。”胡大一说。事实证明胡大一的坚守是对的,现在激光治疗心脏病的技术手段已经烟消云散。
“当时国内在做的直流电消融,但这个创伤非常大,要电击全麻,所以我坚持按兵不动。而射频消融创伤小,没有疼痛,这个方向一定要搞。自己掌握以后,就通过办培训班快速向全国向国际推广。”
长城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开放和引领的精神,从当年单纯的三大技术,长城会迅速走向整个心脏病学、心身医学,双心对话、心肾对话、心脏中心建立,进一步拓展到康复、预防等主题。
找到需求,开放的姿态,引领的责任和做好服务,这是办好会议,能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长城会的重要特色。
立足当下
2014年10月,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胡大一教授宣布,卸任长城会会议主席,交班给马长生教授。
讲到“长城薪火”的传承时,胡大一讲到,马长生主任面临着我当年办长城会时很多不同的情况,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1990年代启动办会时,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几个学术会,尤其长城会是第一个用电视实时转播示教的会议。那时候长城会办什么都是创新,一呼百应,因为需求巨大。而现在大家都在办会,会议多如牛毛。资源就会很分散。当前药品和设备企业合规也越来越严格,对会议的支持力度也会有变化。因此办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长城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立足当下,同样拥有全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全党、全政府、全社会对健康事业的参与将给长城会带来新的愿景和平台。
首先是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强调要把重点更多放在健康、预防、康复/二级预防上,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只治疗不康复,只卖汽车不办4S店的现状。长城会要引领这次重要的转折。
其次针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县医院医生走进长城会,同时长城会开展了面向全科和社区医生的论坛以及面向患者公众的健康教育。
再次是对医疗科学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疗和大数据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医学模式,将使医学变得更加方便患者。
最后是患者的参与度提高,越来越注重提高患者对临床决策的参与度,积极动员广大患者和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群防群治参与。
胡大一总结到:“长城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引领的平台。它让青中年医生都能快速掌握技术,可以称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黄埔军校'和‘抗大’。”(李澜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