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污名化“医生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被污名化现象
看到媒体的某些医疗报道,身为从业者,有时我会心理感到不舒服。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这一条——“专家称我国心脏支架半数不靠谱,9倍暴利超贩毒”,
从事实判断的角度看,在那条新闻中,专家的原话是:“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它对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但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因此,在稳定的情况下,我作为心脏科大夫不建议做支架。”“一半支架不靠谱”这个结论来自哪里?应该是来自国际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作者的结论是“美国有近半数不该放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但现在却被赤裸裸地移植到中国医疗界,成为批判中国医生过度医疗的证据。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贩毒是犯罪行为,依靠残害健康与生命来营利,根本不管他人死活。而过度医疗是一种争议性的选择,不触犯法律和道德。有必要将之与贩毒挂钩联想在一起?专业的医生难道和毒贩子有可比性吗?
在多点执业这件事情上何尝不是如此?不客气地说,媒体说“兼职”已经相当地客气。在广东本地,多点执业更容易被称为“炒更”。当一家诊所对我说:“欢迎你来炒更!”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医院看病人叫做工作,在医院外看病人就变成了“炒更”?一个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当然,同样普遍流行的称谓还有“走穴”、“飞刀”。
身为多点执业医生的你,能接受这种污名化的定性吗?
多点执业被妖魔化
在媒体舆论公共平台,多点执业时常被妖魔化。评论者经常用负面的角度来评价这种行为,比如,医生兼职炒外快会让他们“不务正业”,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在医院的工作上,不专心接诊病人。比如,医生为了兼职赚钱,会昧着良心不顾病人安危,制造更多的医疗事故。
是的,医疗会带来风险,就医者越多,风险越高。可是,大量就医者无处就医,难道就不危险?一个高血压引起头痛的病人,找不到有资质的专科医生就医,是不是比找到了“走穴”医生治疗更危险?多点执业的现实意义是,激励医生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增加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而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医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医生频繁多点执业,会不会影响医疗质量?”从逻辑推论来说,医疗质量下滑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不让医生多点执业,不一定就能保证医疗质量。
所有的这些反对理由,最后都可以总结成一种焦虑,害怕医生失去理智,在金钱诱惑下,变成工作狂;害怕医生变成金钱奴隶,为了钱就干出对病人不利的事情;害怕医院没管理好医生,医生会受金钱刺激,失控疯狂。问题是没有实施多点执业,你就没有这种担心?解决这些问题,其实跟医生走不走穴没有本质联系。
医生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更多遭受病痛的人也需要医生,各自的需求可以双赢。医生得到了更多的金钱,改善了低收入的生活水平;病人得到了更多靠近健康的机会,健康的身体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正因为此,医生自由执业才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在多个地区和国家推行。
真正糟糕的是,很多医院管理者也是这样思考的的,这可能是医生们多点执业的大麻烦。
“以后还得在医院干,很多问题要解决,像现实表现、评职称等。多点执业,让院领导怎么看你?”这是一位医生接受采访时曾经吐露的心声。某知名医院院长曾经公开发表诸如一下的观点:
“没有哪个公立医院的院长,会允许他的全职职工去搞多点执业。”
“而现在去尝试多点执业的医生,应该说他们很有勇气。”
很多医院院长是这样想的,甚至也是这样做的。不久前,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的两位科室中心主任因为多点执业被免职,曾经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作为一种杀鸡给猴看的威慑之举。
在媒体报道中,你很少极少会看到有医院院长支持医生多点执业的观点,足以说明了这种现实与梦想冲突的尴尬。
期待给多点执业正名
在发达国家,能够顺畅推行多点执业,是因为医生和医院是合作关系,医生是自由流动的职业;而在国内,公立医院医生都是单位人,生老病死、福利、晋升、进修都跟第一执业地点紧密相关。所以,有专家说,我国的医生定位是单位里面的事业编制,编制有内有外,编制内外巨大的待遇“落差”,成为主宰医生执业命运的“双刃剑”,这是医生多点执业最大的制度障碍。
如果仅仅功利地从一家公立医院短期利益来观察多点执业政策,它可能是有毒的,让员工人心不稳定,充满挑战,甚至是增加运营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但是从社会治理的大局来看,多点执业是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实行跨区域制注册试点,打破执业地点的数量限制,允许执业医师在更大区域内开展多点执业,最终让医生能像律师一样工作,把医生还给社会,才会真正产生更多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职业群体,屁股决定脑袋,医生群体的独立性是关键。
以多年未破的以药养医为例子。本来医生最有价值的是专业知识判断,但在扭曲的价格体系下,这种知识含金量被贬低得一文不值,医生给出一个诊治判断的价格统统被一刀切在几元到十几元的价格,而只有通过卖药物检查甚至是手术才能获得高收入。医生们得以成功推销这些产品,是因为病人毫无选择权,这是一种刚需,医者成为了最佳的业务员人员。在这种经济政治基础上,垄断高资历的医生成为了一种现实选项,这种利益越滚越大,愈发走向固化,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既得利益力量。
中国《执业医师法》为什么会18年不变?当然不是因为老法规本身多么有前瞻性,而是被这种垄断医疗和以药养医相结合作用的结果。公立医院们背负巨额债务起大楼,不断增加病床,如果某一天,因为医生纷纷出走,药物检查突然卖不动了,经济链崩塌,那对管理者而言,这将是一件多么灾难性的事件。在这种公立医院和卫生行政机构利益理不清剪不断的根源下,维持这种医生不流动现状,符合这些群体的最大利益化,所以才出现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以药养医怪现象。整个医疗体系靠卖药物为生。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期待给多点执业正名,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尽管要自上而下地扭转这种认识,思想路途遥远,尚需要时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