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离去之前》(二十三)—抗癌秘方
我的抗癌养生秘籍并不稀奇,与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病人开出的“处方”完全一致:化疗期间多吃红肉,病情稳定后多吃野菜;还有,我不是“几乎”每天运动,而是“绝对”每天运动。
我的抗癌养生秘方
“杨大夫,你都怎么调养身子?”许多人都好奇地问我。人们看到抗病成功的个案,仿佛都在期待有一个神秘、特殊,甚至奇特的方子,当中还不乏高级知识分子,这总令我觉得不可思议。具有科学根据的医学研究及现代营养学观点,是最严谨、最广泛的原则,反而让人觉得不够“稀奇”。
然而,我的“养生秘籍”可能得让期待另类偏方的人失望了。我真的心口如一、即知即行,没有一丁点儿藏私,患癌后的养生策略,与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病人开出的“处方”完全一致。
多年来照顾癌症病人,我见过太多人误信偏方,放弃正统治疗,任由可能的机会流逝,不仅没有争取到所谓的奇迹,反而令生命终点提前来临。我是一名医生,虽然有基督教的信仰支撑我解析生命的哲理,但在医疗上,我百分百依循科学精神和原理。
化疗期间,多吃红肉
临床上最常见的抗癌谬论就是患癌后立刻改吃素,认为这样才能排除身体的毒素。事实上,癌症病人的饮食应有阶段性的策略,吃素没有问题,吃肉也没有问题,但在不同治疗阶段和恢复状况下,蔬食和肉食的比例与需求,各有不同。
手术后和化疗阶段的癌症病人,需要维持体力和提升免疫力,如果只吃蔬菜,体能和营养的需求可能都无法得到满足,若因此造成营养不良或贫血,还会影响化疗成效。因此,全素饮食或有机饮食在癌症积极治疗阶段并不合适。这个阶段的热量要够,蛋白质摄取量更不能少。
尤其是我所罹患的淋巴癌,同时采取了高剂量化疗加上标靶治疗,免疫力被抑制得更厉害。与免疫力关系最为密切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所以我在化疗期间吃充足的红肉和深色蔬菜,必要情况下也补充维生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爱和友谊补身也补心
然而,化疗确实会造成胃口不好、食欲不佳,一旦吃不下东西,就什么营养都摄取不到。我感谢妻子这段时间在烹调上的费心,常常变换口味,使我能够对食物燃起兴趣,让那些我身体急需的养分,进到我的体内。
更令我感动的是,住院期间,学生、同事、亲友和秘书,还轮班替我准备食物。一名多年前罹患脑瘤的挚友,当年是我领着他就医,和妻子一起照料。此时角色互换,躺在床上的人变成了我,照料的人由他接替。
他日日以传统方法蒸煮鸡汤,即便在酷热天气里,家里整天如蒸笼般氤氲缭绕,仍为我送上一碗最鲜醇营养的鸡汤,直到我病情缓解的半年之后,这才停止。这手工鸡汤,不只补了我的身,更暖了我的心。
在病榻上的岁月,脑子特别清晰,心也特别沉静,我检视、反省自己过往的人生,有些事或许处理得并不周全,有些刚愎格经由时间洗涤才渐渐圆融。然而这些单纯美好的友谊让我心安,我想,我这一路一定也做过了什么“好事”吧!
漫长的化疗过程中,我能两次熬过肺囊虫肺炎和败血症的恐怖偷袭,除了医疗团队完美的诊断和用药,自己的身体挺得住,这些亲友的“补身又补心”真的功不可没。
病情稳定后,多吃野菜
2013 年年初,距最后一次化疗半年多之后,我的抽血检验报告显示,血细胞数目、球蛋白都恢复正常,显示免疫力已回升。我这才启动了第二阶段的食疗,策略由多肉、多蛋白质转为多素、多纤维质。
我把菜单里原本为了预防贫血而常摄食的红肉拿掉,换上了少量低脂的白肉,加上我一直以来血糖仍有一点偏高,也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取量,每餐主食分量降到六分饱。
但我初期决不生食。尽管免疫力回升,癌症病人的体质仍禁不起各种感染症的考验,生食中若有病菌、寄生虫等未清干净,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癌症病人,一旦发生即有可能是大风暴,这种风险没必要去承担。
我的蔬食来源很有点意思,我敢声称是百分百纯净、无污染、没有农药,因为都是朋友亲手栽种的,他们不为商业供应,纯粹是自食以及与友人分享。20 多年前认识这群朋友,开启了我医疗圈之外的世界,他们领着我走入田园,享受山林的美好,回头想想觉得感恩,原来上天早已在我身边安排了这些“天使”,协助、引领我恢复健康。
好友带我走进大自然
我的两个种菜好友,一个在淡水,一个在八里。住在淡水的“阿富”何金富,是台湾社会新农业革命的领军人物。他与留日硕士赖青松在宜兰员山乡首创“谷东俱乐部”,以企业股东概念引入农业,由民间“认谷”集资,统一耕种不施药的天然稻米。我也是当年“谷东”中一员,家里餐桌上的白米饭,便是这样友善的土地下的收成,进入我的体内,也“友善”了我的身体。
阿富当年自己在淡水金龙桥下租了块地,栽种各种蔬菜,三不五时就给我供应卷心菜、白萝卜,我和妻子的许多周末假日,都在阿富家吃自产的菜、唱卡拉OK、爬爬山,阿富是引领我由医院诊室、病房走进大自然的老师。
八里的朋友种的菜就更有特色了,严格来说,他根本没有“种”,而是让原本就在土地上的野菜自行发展,大鸣大放。那上面常有的是猪母乳(学名“马齿苋”)、黑甜菜、地瓜叶等等,在城市里的市场或卖场中不常见,可能有些人还不曾尝过,其中像是味道有点偏苦涩的黑甜菜,我特别喜欢。
妻子佩亲几乎每个星期都到那里去现摘野菜回来,往往在洗菜池前整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才能洗好一小把菜。有时洗着洗着,传来她一声尖叫,我就知道,她又在菜里看到菜虫了。
我在生病之前即尽可能在家吃饭,但确实没有如此战战兢兢过,有时忙起来或手术,就和医院同人一块儿叫外送盒饭果腹。成了病人后,饮食上唯一改变的是,三餐都在家吃,妻子会为我准备好饭菜,这些菜、饭都是由我们信任的朋友自己耕种的,除此之外,别无珍稀补品。所有的饮食方针都是过去我教病人的那一套,而自己落实、来一遍,也证明是“有用的”。
身体调理,不外三大要素:吃得对,动得勤,睡得好。生活规律,身体自然有元气。在这一点上,我要骄傲地说:“我是模范生!”
▲ 蔬菜的清香甘苦,都是大自然最好的礼物。
▲ 病中,陶艺有助于我内心平静。
规律生活连妻子都尊敬
生病之后的规律生活,连很少称赞我的妻子都不得不说,她尊敬我的持之以恒。
我每天早上5 :40 起床,晚上9:30 上床;中午则午休30分钟,唯有周日稍稍放松一些,早上起床时间会延迟到6:00。而我天赋异禀,数数儿不出五十下,必会入睡,从无睡眠困扰。
运动部分更是没有“休假”。早年我每天早上5:40 就会进行一个“遛妈妈”的运动,陪着母亲绕着中正纪念堂走4000 步,然后母子俩一块儿去附近菜摊买菜,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动健身外,又增进母子的感情,是非常甜蜜的“亲子运动”。之后妈妈不慎夜里起床跌倒、骨折,再无法这样行走、散步,被迫结束了我们长达8 年的晨练。
之后,我虽然要求自己每天要竖持40 分钟的快走,但老实说,没有“孝亲任务”在身,确实时常偷懒。
不过在生病之后, 维持自己的健康,亦是一种“爱家人”的义务,再度督促我不能松懈。
我固定每天清晨六点前出门,在家里附近的华山公园慢跑混合快走,维持一到两公里。生病时,曾有亲戚替我做气功导引,也教了我几个简单的招式,我也会每天在家练功,一次大约40 分钟。
现在我每天慢跑和气功交错。如果早上跑步,便晚上做气功;如果有时因公务行程,早上来不及跑步,便在家做气功,傍晚再去跑步。
我不是“几乎”每天运动,而是“绝对”每天运动。维持健康的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困难度只在能否落实。运动不只是为了提振自己的新陈代谢、锻炼体力,更是为了每天都能让自己神清气爽,带着好心情出门,也带给身旁的人一股勃发的气息。病态,也就这样消失了。
京东购买链接:http://item.jd.com/10385810699.html
手机微店购买: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278uth6uyskvz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