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糟糕的口碑是一种刚需
很多人热衷于对医院进行等级划分,医院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大医院高高在上,享受了等级划分带来的巨大红利,小医院、民营医院却成了等级划分真正的牺牲品。但这样的牺牲是必须的。离开了小医院的牺牲,哪里会有大医院丰厚的利润呢?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分级诊疗的政策被寄予厚望,希望病人能在政策的指挥棒下实现分流。但医院等级不同口碑也不会相同,对于看病这种需要真才实学的行为来说,即使再小的病民众也不愿意到口碑不行的医院就诊。这使得分级诊疗政策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消除医院的等级,让所有医院在同一个级别上面对病人。医院口碑相同了,遍地都是好医生了,病人便再不会向所谓的好医院蜂拥了。这才是解决看病难的最佳途径。
消除医院等级的理由非常充分,道理很简单。看病是个技术活,医生水平如何本应该靠医生自己的努力,而不能仅靠政策赋予的某些外在的优势。医院等级一旦消除,医生要想获得病人,就必须在技术和服务上下功夫,这对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要想消除这样的等级并不容易,因为等级让不少人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有了等级才有了尊严,有了身份,有了荣誉,更有了利益。消除等级等于是让他们从零开始再活一回。他们怎可能答应呢?他们是最大的阻力。
正是因为有人竭力反对,才使得等级的划分越来越严重,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大医院高高在上,他们占有了市场的一切优质资源,而小医院只能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对于市场的管理者来说,等级的危害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似乎并不希望差异出现得过于明显。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限制大医院过度扩张的有关规定。但人们看到的现实却与这样的规定截然相反,大医院无不通过各种聪明的办法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利范围,结果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医院终于在这种限制医院过度膨胀的政策背景中诞生了。这不等于是在打某些人的耳光吗?很多人在嘲笑,嘲笑政策的荒唐与无力,但某些人并不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佯装无知,无知者何畏?
种种迹象表明,决策者与大医院的意愿是相通的。大医院渴望维持自己至尊的地位,决策者何尝不这样想呢?共同的利益决定一切,所以相同的想法和做法都在自然中铺陈。由此便可以悟出一个条最简单的道理:小医院、民营医院、莆田系医院维持一个差的口碑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差,怎能映出大医院的尊贵呢?
(野夫,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资深互联网医疗观察者,微信号:willinew)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