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助力打破手术禁区——交大一附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巨大双孔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
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心脏病学领域,是进行复杂手术替代品,能够让医生在心脏手术之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 8月10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就利用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对一“房间隔缺损(双孔:大孔19mm 下腔型,小孔12mm 中央型)”患者采用双伞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
患者系50岁中年女性,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发现心脏病已多年,曾跑遍了全国多家大型医院就诊,而医生们的建议都是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而患者却顾虑重重,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及伤口的疼痛,且因患者是女性,术后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故一直没有治疗,她坚信只要能等,她一定可以等到技术发达的时候不用开刀手术的那一天。直到今年,患者的症状加重,同时伴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等基础病,慕名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找到了张玉顺教授,希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她的心脏病完成她的心愿。张玉顺教授在看过她的检查后欲言又止,按照以往的医学思路,患者是应该做外科手术的,但看着患者充满期望且带着一丝绝望的眼神里,他能够理解患者的心情,而目前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想要实现封堵治疗也不是不可以,国外也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所以张玉顺教授斟酌再三决定大胆尝试,创新术式。
在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后,张主任成立了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的食道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影像,与西安交通大学3D打印技术团队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和研究,讨论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打印出患者的心脏3D模型,为患者“量身订制”了合适型号的封堵器。
8月10日在介入手术室、超声室的配合下,张玉顺主任的手术团队历经40分钟就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在外科需要3小时完成的手术,而患者也清醒的见证的这一全过程,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感谢的话语几度哽咽的说不出口。而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也标志着一附院成功的打破了下腔型房缺的手术禁区,迈向了介入治疗新的台阶。在国内实属首例,而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出院时患者对张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千恩万谢已表达不了她的激动,而张主任也表示:“我们的精准化医疗创新离不开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也感谢你对我们医疗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单纯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鲜有报道,而此例巨大双孔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成功,体现了一附院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而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中的广泛应用尚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超声、影像、临床医生、3D打印模型设计团队等,只有经过多学科长时间的磨合、交流与探索,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才能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我们相信3D打印技术能够开创结构性心脏病私人订制新时代,我们期待给予每位患者带来精准与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完成结构性心脏病科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的使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