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在我离去之前》新书连载(一)

2016-08-17 16:12   健康界悦读

健康界尚医图书正式入驻众说啦!诚意推荐尚医出品新书《在我离去之前——从医师到病人的生命告白》。从医生到病人,从彷徨不安到豁达领悟,让我们与尚医图书一起共同见证一位医学专家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

健康界尚医图书正式入驻众说啦!诚意推荐尚医出品新书《在我离去之前——从医师到病人的生命告白》。从医生到病人,从彷徨不安到豁达领悟,让我们与尚医图书一起共同见证一位医学专家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

作者简介

杨育正    

台湾马偕纪念医院院长

他是产科名医、妇癌治疗权威,也是曾两度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淋巴癌患者。行医近40年,他始终怀抱极大的热情与深切自省。曾有“接生大王”之称的他,在转而踏入妇癌领域后,开始更深刻地思索生命的本质。

当他得知自己也罹患癌症时,从惊吓、否认、沮丧,到最终接受事实,他选择更积极地善用生命,并推动安宁疗护,为了在离去时,不留遗憾。

他40岁便已写下遗书,为从容面对“那一刻”做好了准备。如今,他不但为了生命而努力,也为了生命离去时的尊严,继续投注无比的热情。

推荐序1                                                              

                                                               使命

                                         文◎蓝中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

人生因使命而更有意义。

认识育正已经30多年了。从育正进马偕妇产科到升为院长,我一直欣赏他是一位专业、敬业、乐业、有使命感的马偕人。

说到专业,育正一直是位极其杰出的妇产科医师。他往往能在每一个技术时代,研发出自己的一套心法,例如早期的胎位不正外回转术,以及后来的改良式宫颈癌根除手术。育正在妇产科的优异表现,实源自他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专业使命感。

从一位专业的妇产科医生,转型为医院的管理及领导者是高难度的过程。妇产科医生着重于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给病患最佳的服务。然而医院的管理及领导者,还要兼顾政策环境、资源回报最大化、医护人员的权益及士气、医患关系、社会责任、研究及实现新医疗技术、永续经营等等。育正在1996年至2008年间领导医学研究部,成功地把研发的能力和风气加进了马偕的DNA。在2012年院长任期内,他更是引进达芬奇机械手臂,积极发展微创手术,如此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减短住院时间,对病患及医院是双赢的局面。2014年,马偕纪念医院因《企业永续报告书》成为台湾首家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医疗团体,这代表着马偕纪念医院经得起最高规格的检验。杨院长实在是位敬业的跨界专才!

妇产科有一个其他科室都没有的特色:妇产科医生协助新生儿的父母,一起迎接新生儿的降临。这份喜悦一直都让妇产科医生乐此不疲。妇癌医生可就无此幸运。面对不幸患癌的妇人,除了要帮病人除癌,还得成为她们的精神支柱。杨院长的病人似乎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杨院长早已把他的个人私爱升华成支持他乐业的博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马偕纪念医院的愿景,就是由一代又一代有使命感的马偕人将其发扬光大。                                                                                                                      

                                                                                                                         2014年10月28日



推荐序2                                          

                                                         再次同行

                       文◎杨育民(罗氏医药公司前全球技术执行官)

亲爱的二哥:

你的文章真的震撼了我的心,但你要知道,你是我们兄弟姐妹之中最幸福的:你拥有你所需要的,就像你常说的,你有爸爸、妈妈、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太太、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更重要的是你能经常陪在父母身边。你也有机会和勇气告诉父亲你爱他。我这一生很遗憾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我回家看他。我要走了,我听到父亲在楼上伤心离别,痛哭失声。我想冲上楼去拥抱他,但我很愚蠢地怕延误航班,也太矜持于表达我的感情。我匆匆离开。

天啊!再一次见到父亲时他已在加护病房。这么多年来,我痛恨自己当时没有勇气上楼去拥抱他。所以,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今天我要告诉我所有的兄弟姐妹,我非常爱你们,我真是很幸运能成为你们的妹妹。                                                                                                                                                                                                                            爱你的妹妹,美瑞

这是我妹妹美瑞去年写给我弟弟育正的信。

我们这一辈的人,能够放下矜持向父母兄弟姐妹说“我爱你”是很不简单的事。那一年我的祖母走时,一向严肃的爸爸放声哭了好几个月,大概也是遗憾没有及时说出心中的爱。

杨育正医生是我的亲弟弟。他是个温文尔雅、感性又好学上进、努力工作的诗人医师。我常常想,他肯定是有我父亲悲天悯人的遗传基因。他们两个都是一辈子付出,付出,再付出,一辈子努力,学习,再更上一层楼。可是他们也像一支蜡烛两头烧,加倍照亮了周边的人,但也加速牺牲了自己。

小时候我是和育正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我漂泊海外以后,虽然聚少离多,但我们经常书信来往,心有灵犀。所以我相当了解育正的核心价值。育正行事举止很有文人气质,诚实正直,择善固执。另外,育正从小就有使命感,他常说要“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育正不变的核心价值、常怀感激的使命感和赤子之心的宗教信仰。还有,更重要的是,关怀且有慈悲心。他是真心地关怀他的病人、家人和族人。他是一个永远尽心尽力的好医生。而最后当不幸得了癌症,他也证明了他是一个难得的好病人。要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非常努力虚心学习,要彻底了解病理。作为一个好病人,取决于心态,要彻底了解生命。育正在人生旅途中碰到了癌症这个巨大的逆境,也因此让他突显了自己的风格和风度。

我读了育正这本书稿,特别欣赏书里有轻松幽默、妙语如珠的回忆录,有飘然如画的散文诗歌,也有精彩专业的传承医疗经典,更有严肃带心酸的生命思考和思辨,深入内心讨论如何无惧死亡。书里处处洒播智慧,有勇气说爱你,潇洒说再见,微笑挥手将人生“往前移”。

虽然说每人都得面对生老病死,但能无所畏惧地奏完人生最后这一乐章,无憾地走完人生最后这一里路,其实真的不简单。您要是读了育正的文章,您会知道我这个弟弟有骨气,有勇气,有信仰,也有智慧,所以他做得到。不好意思,我请问:您做得到吗?

有人说:“是悲天悯人而无暇自哀,是了解生命而无怨无悔。”说得太好了。育正的确是无暇自哀,无怨无悔。

写到这里,真是感慨良多!为什么唯有再见才是人生呢?为什么花发多风雨?为什么人生足别离?我亲爱的弟弟啊……当你将你的人生“往前移”的时候,要记得,你我将再次同行!我以你为荣!我们杨家感谢有你!

※本文作者曾任基因科技公司执行副总裁、罗氏医药公司全球技术执行官,目前担任药华医药独立董事。而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杨育正院长一生敬重的大哥。

自序                                                         

                                                               学习枯萎中的真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耶稣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加福音》

好像昨天我还听雨歌楼上,怎么转眼就鬓已星星也?!当年遂了志愿,才进了马偕纪念医院,恰是龙年,还为了专心工作和学习,请佩亲带着我儿定家回娘家,好让我能一天值班、一天休息、一天读书。在马偕纪念医院,我亲手接生了我的女儿凯雯,送走了祖父,又与父亲在那里道别。

那年我不到40岁,从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进修回来,担任妇产科主任,我请科内同人一起合作出了一本《临床妇产科精要》,书的序文中有八个字:“医师无知,是为无德。”正是我年轻听雨的豪情,我以为行医当一辈子求知不懈,无知即无德,我愿以此为自己的十字架,背负一生。其后我看到美国外科医学之父约翰·亨特(John Hunter)说:“当医生是一辈子的学习,因为病人把生命和健康托付在我们手上。”我也读到被称为中国医神的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篇中,特别在开头撰述“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习医之人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历经岁月和努力,我在这里成长。起初我只想当个好医生,服务病患。随着医院形态的改变,我又成了研究的医生,当了十二年的医学研究部主任,也当了负责教学研究的副院长,最终担任院长。然而,我的生命价值起初一直停留在知识领域。2008年在好友诗人陈义芝的鼓励、协助下,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我的十字架:一位医生谈临终、悲伤与生死》的文章,此后受邀在《联合报》副刊与江盛医生合作,写了一年专栏《江洋波澜》,开始有了以文字传递生命故事的经验。

有一年春节假期,我写了一封信给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告诉他,我感受到马偕医院的创立者马偕牧师的热情,也看到闪耀在马偕医院院徽上的十字架,我要求年纪与马偕牧师当年来台宣教时相当的儿子和逐渐迈向马偕牧师告别世间年纪的我自己,一起思考、体会马偕牧师的热情和成就的志业。那年我57岁,而我已经在52岁那年和佩亲在济南教会受洗,我以为我已经得到了。

然而,就如《以赛亚书》五十五章第九节所讲的:“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我在两年半前的一场重病里,重新在软弱、惊慌与谦卑的呼求中,经历完全的学习,我从癌症医生变成癌症病人,正如耶稣基督借着道成肉身,受钉十字架的救赎之路。然而即使我已走过死荫的幽谷,心中仍有块垒,那任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上帝,公义在哪里?

那天我行经高雄天主堂,墙上贴着讲道的海报,图片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文字则是他最后的两句话──他说:“我渴。”然而士兵仍以醋戏弄他。他最后垂下头之前说:“成了!”我当下涌出热泪,没有罪的人都能如此背负你我所有的罪和苦楚,我岂有不能放下的委屈!我少年求知的十字架,经过壮年,已经变成医疗传道的十字架,然而只在这一刻起,真正变成救赎记号的十字架。

我感谢一路上带领、教导我的师长,与我携手同行的医院伙伴们,尤其感谢我爱和爱我的病友,是你们的生命故事让我明白不断成长的人生最后却是特别的一堂课,让我从你们的对面走入你们当中,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说,在面对自己的死亡中呈现最后的学习和成长。

枝叶缤纷,其根唯一,

穿越轻狂岁月,

阳光中我抖落花红叶绿,

如今,

且让我枯萎成真理。

──叶慈

对于生命,我们只拥有过程。生命并非私人事务,透过与他人分享,快乐可以加倍,哀伤可以减半。

这里记载了我的学习和生命的故事,与您分享。




京东购买链接:http://item.jd.com/10385810699.html

淘宝购买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4024-12612115753.2.MnFDtc&id=532948849134&scene=taobao_shop

手机微店购买: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278uth6uyskvz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新书,连载,使命感,医生,生命,医院,病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