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打造农疗特色精神康复模式

2016
07/28

+
分享
评论
Dr. 杨扬
A-
A+
北京市大兴区积极探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新模式。

北京市大兴区积极探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新模式, 于1997年建立了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疾病农疗康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隶属于大兴区卫生计生委,是全国首家集康复及农业性治疗为一体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机构。中国残联原主席邓朴方、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领导先后莅临中心视察指导,荷兰、越南、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也前来参观交流。中心先后被北京市残联认定为“北京市精神残疾人康复技能培训基地”、“北京市残联精神残疾人亲友会精神康复调研基地”,并荣获“全国‘十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十五’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中心始终坚持“减缓衰退、降低致残率、回归社会”的宗旨,以开放性管理、社会康复训练为主线,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温馨宽容的家园。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疾病农疗康复中心位于大兴区礼贤镇大辛庄,与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中心占地150亩,包括综合服务区和农疗康复区。其中:综合服务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包括病区(设置床位200张)、多功能厅、办公区、多功能综合体育馆、综合行政会议楼;农疗康复区占地50亩,主要提供农业治疗服务。

2.环境设施。中心整体布局家庭化,仿古四合院,除观察室为10人大房间外,其余均为4人一间,正房配有卫生间,每间均配备更衣柜,空调、电视、电热水器、暖气齐全。多功能综合体育馆为患者提供康复活动,包括多种体育设施和器材,院内设有健身器材、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台球、象棋、围棋、麻将场所;有专门的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病人会议室及多功能活动厅,设立电脑阅览室、生活自理训练室,为病人提供康复培训;有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包括:康复洗车房、康复厨房、洗衣车间、包装车间、种植、养殖、园林、环卫场所、康复超市等。

3.人员情况。中心现有一线工作人员7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15名,护士21人,专职康复人员16人。目前共有患者194人,专业技术人员与康复患者比例约为1:3。

4.管理框架。中心设立精神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1名法人和2名副主任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科室、病区的主任、护士长以及康复部负责人担任小组干事,建立康复工作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分工。每年初制定康复工作发展方向和相应工作计划,依照计划开展全年康复工作。

二、康复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大胆实践,中心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整体的、动态的三级康复管理模式。首先,根据患者评估情况,确定康复级别,实施分级分类别的康复培训。不同级别的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和自由度不同,相互之间互补互助,级别之间有条件转换。

康复一级:主要针对病情不稳定、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康复内容以始动性训练为主,目的是使患者养成合理有序的生活能力,改善懒散等不良习惯,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培训场所主要在病房内,出入公共区需由工作人员陪同。

康复二级:主要是针对病情基本稳定、社会功能部分受损、社交能力存在缺陷的患者,康复内容为分成5类的自我管理小组,完成病房内的相应岗位工作。培训地点主要在病房内和部分公共区域,在病房内不需要工作人员陪同,完成自己相应工作即可,在公共区需要工作人员陪同。

康复三级:主要是针对病情稳定、社会功能和社交能力缺陷不严重的患者,康复内容是不同职业种类的职业康复,如配送员、环卫工、洗衣工、园林师、超市售货员等,患者每天佩戴胸卡按时到公共区“上岗工作”,没有工作人员陪同。

精神疾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很多亲属渐渐便放弃了病人恢复功能水平的希望,加上各种家庭条件的制约如夫妻离异、父母年迈导致病人缺乏监管,使得很多病人只能常年在精神疾病专科机构住院,大大增加了病人的衰退速度,增加致残率。同时受条件限制,难以建立香港式的“庇护工场”,病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不能给病人提供职业康复培训,最终还是会导致精神残疾。中心开展职业康复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提升患者社交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了将来回归社会打基础。达到相应条件的一级、二级患者经过评估后可以提高康复级别,反之,有病情波动、躯体情况等患者也要适时降低康复级别,康复三级患者出现突然的急性发作、严重的生活事件、意外受伤等情况时,立即将康复级别调整到一级,在病房内充分治疗观察之后重新评估定级。

三、康复理念及工作体会

1.诊治康复同步理念。患者入院后,医师严格执行精神障碍患者诊断、治疗、转会诊、质量控制等有关制度及非自愿住院患者收治和诊疗流程,按时完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上报。对住院期间的患者,从入院、诊断、治疗到康复,每个环节都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患者病情控制稳定后,与康复工作人员联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共同评估制定职业康复方案。入院一周后实施四方评估,确定有别于住院护理级别的康复级别,建立康复培训档案,制定康复培训计划、阶段性目标和内容,每月总结康复培训情况,同时制定下一阶段培训目标。对于一些带着症状,有恢复社会功能要求的患者,我们全力支持、接纳,鼓舞他们面对困难,正确认识自己,达到康复的目的。

2.自我管理理念。之前康复二级的患者在病房内从事岗位工作需要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后来受香港新生康复会中途宿舍管理方法的启发,结合市残联提出的新目标,经大量前期研究,发现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已经成为最新的治疗理念,而美国更是在2006年就将精神病的自我管理列入健康保健实施计划当中。于是,中心提出“自我管理”理念,病房内一些工作不再是工作人员带领患者完成,而是由患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于自己。在康复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参照以往的病房内康复二级岗位工作,先后成立了纪律、生活、厨卫、环境卫生和种植5个自我管理小组。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多方面评估,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管理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总结讨论。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自我管理技能对于患者至关重要,开展自我管理小组能够让患者真正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和康复中来,增强了自我认同感,患者变得有自信了,增强了疾病康复、回归家庭的信心。 

3.农疗特色理念。病人恢复自立能力,是出院后回归社会的根本保证。农疗为我中心的特色康复服务,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农业生产,学会种植、环境绿化、喂养家禽等技术,为出院后的自食其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参加三级职业康复的患者共40人,与去年相比增加30%。同时,为确保患者能够进行有效的三级康复,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专人巡视记录,以及在康复过程中的危险物品(铁锨、剪刀等)管理登记。每月,按照康复级别分别给与40-100元不等的奖励。

4.以人为本理念。多年来,康复中心在管理中突出人文关怀,致力于为病人及家属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如:每月两次的探视班车,免费到市区接送患者家属来探视病人,并提供免费午餐,增加家属、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每月底在康复厨房为本月过生日的患者举办生日宴会,免费提供生日蛋糕和桌宴;每月组织康复二、三级患者外出购物一次,增加患者同社会接触的机会,这也是社交技能训练的尝试性突破。同时,每年春、秋季组织患者外出郊游,开展春季运动会,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增进病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每逢五一、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组织患者召开联欢会,既丰富患者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充分舒缓患者情绪,降低被遗弃感。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不断完善、规范和调整着康复工作的各个环节,比如从前的体疗主要开展篮球和广播体操,现在开展广场舞和保健操;从前的娱疗基本是读书、看报、看电视,现在建立了电脑阅览室,除了可以阅读书籍外,还能够使用电脑,让病人接触并熟悉电子化产品,不会和社会脱节;从前工疗洗衣服都是手洗,医院购置洗衣机后,患者能熟练使用自动洗衣机。这些与时俱进的调整,能够让我们的康复工作更适应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

四、取得效果

多年来,我区精神疾病农疗康复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一位做记者的患者亲属亲切称我们为“绿海田园中的康复之家”。

1.得到患者及家属认可。我们开展的农疗康复是躯体、心理、社会、劳动治疗与康复有机结合,属于院内康复,为社区治疗和社区康复奠定基础,为重返社会、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中心刚成立时,住院人数仅10人,基本上以区内病人为主,随后每年快速增长,至2003年已达195人,至今每年稳定在200人左右,病源以北京市各个区县为主,覆盖全国。截至目前,累计出院700多人,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到98%。

2.加快患者回归社会。治疗与康复相结合、加快患者回归社会是“预防精神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是目前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减少致残率,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性措施。今年,在原有院内洗车、洗衣车间、种植、养殖、园林、环卫基础上,购置了吸尘器、洗车液、擦车布等用品,增设升级了多个康复职业岗位:康复洗车房、康复厨房、康复超市,为三级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职业技能训练,将小卖部升级为康复超市,收银员、理货员均由三级康复者担任。修建康复厨房,每周培训10余人次,使患者掌握厨艺技能,不与社会脱节。

许多病人从这里走向社会,有些患者彻底康复后仍不愿离去,继续留在中心以院为家;出院的患者均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不仅恢复了生活能力,而且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特别是自我管理小组的实施,每年均有5-10名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后与家庭社会和睦相处,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有的甚至能胜任原来的工作,有的去做保洁、收发等工作,社会反响较好。

3.提升中心整体能力。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去年,我们完成了两个院内科研项目,分别是“园艺劳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水平的影响”和“综合实践式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相关论文已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有效的提升了中心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精心打造农疗康复服务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自然绿蔬菜种植中心,并创建了精神康复特色的三级服务模式。我们感觉,康复工作不能孤立进行,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朋友、医务人员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康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康复措施不能局限在医院环境中进行,康复的理念和措施应该贯穿在院内、院外的全部医疗过程中,把治疗要延伸到社会中去。大兴区精神疾病农疗康复中心将本着这一宗旨,积极探索,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加强以医院为基础的康复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以社会为基础的康复,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康复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精神卫生,康复,农疗基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