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间躲过了雨,却躲不过“气短病”
还没有享受够盛夏泼辣的热浪,就被一个闪电带进阴霾笼罩的暴雨中,混着寒风的雨水,噼里啪啦,着急忙慌,没有节奏,俯冲到地面上,车上,楼顶;穿透了衬衣,刺进了骨头,黏腻了脚和鞋子。四顾,一只只落汤鸡从眼前带着大呼小叫的声音走过,激起一层层涟漪,水波一圈圈向外荡漾,淡漠的风凌厉的穿梭着,气压低到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心情也压抑,焦灼起来。
什么是“气短”病呢?
北京行善堂创始人马宝琳先生的《中医治心脏病》对于“单纯的气短”是这样说的:
觉得胸口没气!老百姓叫“压气”,或者“上不来气”,觉得胸膛 里和真空一样,气进不来,同时说话没劲,全身当然也没劲。没有心衰!没有哮喘!没有老慢支、咳痰喘!大医院检查什么事都没有!就是自己感觉没气!
气短来袭,人的表现有:疲倦、健忘、情绪低落、工作效率降低、失眠、偏头痛、食欲减退、肠胃功能紊乱、心跳加快等症状。
而女生在天气变化方面会更加敏感,天气发生微小变化就会有所感觉,可能会心慌气短、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等表现。
为什么阴雨天,气短最易来袭呢?
天气原因
雨季缠绵而又漫长,阴霾的天空总给人一种快塌下来的感觉,雨天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变少,人体会感到胸闷气短;
当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的精神容易出现疲惫、说一会儿话就上不来气、烦躁不安、极易发怒等症状。
另外,在雨天特别是连雨天,人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使得细胞的生理功能减弱,易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情绪不对头,呼吸就不顺畅,气短也是必然的。
生理因素
人体内有一个腺体叫松果体,松果体平时藏在大脑身处。
当它持续接受光照时,它的个体会变小,细胞活动也就会降低,可是当低温低压时,它就会开始活跃起来,一活跃就会影响其它的激素,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会在阴雨天相对表现出情绪低落。
加上下雨天,我们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中“压抑机制”便会响应。我们会强迫自己接受雨天出行带来的一些不便,强烈的压抑心理会产生负面情绪,心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气虚是身体虚,气变少了;气滞是不虚但气的流转被阻滞了;气陷是气塌下去了,既有虚又有滞。人的情绪一变得萎靡不振,就会影响五脏六腑的运作,导致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也就是气滞;而中医上气短属于气虚、气滞、气陷之类。
身体机能
由于下雨水蒸气旺盛,气压降低,人就会产生憋气行为,就会比平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这样就会影响身体机能。
在低温低压下,人体许多器官会受损,这时大脑会发出指令,让神经不要那么活跃,神经信号接收缓慢这样就会导致行动迟缓,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浑身没啥力气。
一个相对正常的人,平时他的神是比较定的,不会一会儿焦虑一会儿忧郁,或者一直都很兴奋,或者一直都很低落,他的整个状态会比较稳定。但是遇到阴雨连天,熬上那么三五天,很少有人能定得住。
下雨了,气短来了,怎么办?
雨天我们没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在下雨天做点什么来减少气短的发作。
先从预防下手可以从不让心情“发霉”处下手,找一件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而平时没空做的事去做,借此转换下心情;喝点绿茶,吃点巧克力,以提高血糖水平、减轻忧郁等。看起来都是在做“躲”的动作,但气短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时候就得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治疗它了。
我们可以去看医生,但是呢,这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当你知道病不是致命的,不看不会马上出现严重后果的,建议大家先不要着急去看医生吃药开刀,如果仅仅是偶尔的阴雨天气短,那就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让身体自己运转一下,它自己就能归位。
但如果是自身有心脏病的;有肺部疾病的;特别是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就是心脏神经症引起的,那就得麻溜去治疗了。
雨天长时间发生气短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植物神经紊乱造成的,而且
大多为青年女性,患者感觉症状明显,但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X线检查等,均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本文所说的气短,
不是心脏造成的,不是肺造成的,和神经功能异常导致的比较像,可以勉强算是一回事。
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说是神经问题没有错,确实对,但实际上中医解释更合理。
对这种单纯气短的治疗,西医没有治疗方法。西医的思维停留在心和肺上,就不断的做检查。这个医院做一遍查不出来,你就会去另一家医院再查一遍……不断的检查。加上误诊误治,这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前面说了,中医上气短不是什么新鲜事,属于气虚、气滞、气陷之类。气虚是身体虚,气变少了;气滞是不虚但气的流转被阻滞了;气陷是气塌下去了,既有虚又有滞。
那么中医的辨证就要分析到底是什么(虚还是滞还是陷)?为什么?怎么治?
另外,这按照西医理论肯定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事实证明用行善堂研发的心脏交感神经节生物阻滞术(生物针)很有效!
微信公众号:行善堂中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