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级诊疗遇上二胎

2016
07/15

+
分享
评论
呼叫医生
A-
A+
医疗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的制度,使得大医院聚拢了顶尖的专家,汇集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只能沦为新人的训练场,缺乏优质医生,不可能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近段时间,据多家媒体报道,原属于8、9月份的生育旺季提前杀到,以广东广州、珠三角为主的诸多三甲医院均被挤爆,妇产科的床位一床难求。对于大多普通阶层的孕妇而言,自二胎生育政策出台后,从怀孕一刻起开始找医院建档,但是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排上号。一些医院处于压力,开始限制每天建档的号源,例如广医二院,实施每天限号17人的建档量;中山三院岭南医院,预产期在12月的建档已经排到明年。

什么是孕妇建档?

为了能够全面地掌握准妈妈身体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医院会为孕妇建立一个怀孕档案,以便更好地应对孕期发生的状况,并且临产时医生也可根据档案中的记录和准妈妈的身体状况来决定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万一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准备的判断。建档搞定之后,孕妇就可以安心养胎,定期检查,等待宝宝的降临。

然而,医院的床位是有限的,而孕妇是海量的。医院能否为孕妇建档首先要看其条件,其次是看其有无剩余床位。在医院建档,最关键的一步是预约或登记。预约(登记)成功后等于占了一个床位。不同医院的预约(登记)手续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分为三类:【早期收录】确认怀孕即可预约建档、【中期收录】孕满6周后拿到母子健康档案才可预约、【晚期收录】母子健康档案 + B超有胎心胎芽。

在三级医院建档为什么这么难?

这事情还是要从二胎说起。自从二胎开放以后,平常的生育淡季变生育旺季。尤其是一些孕育二胎的家庭,生产的第一意愿肯定是大医院,这一方面是怀二胎的孕妇通常年龄较大,选择好一点的医院会比较安心;另一方面基层、社区等医院,环境、设施也很难跟上,而一些高端的民营医院,大多数普通阶层也生不起。因此三级医院妇产科爆满,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现象——分级诊疗的动力严重不足,面对二胎政策,有遭遇滑铁卢的趋势。自2014年上海率先展开分级诊疗的模式开始,到2015年分级诊疗正式推行,新医改计划表示,分级诊疗制度将在两年内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确立。

这两年,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情况,相关的政策指导、报道等总是乐观的居多,分级诊疗似乎正在稳步地前行。然而当遇上二胎,就好像看到一面照妖镜,其华丽的袍子之下千疮百孔的窟窿毕露无疑。孕妇为什么建档难?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垄断,一树独大的现实。分级诊疗因此推行乏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新医改的重心——公立医院改革  

处于新医改核心环节的是公立医院的改革。

可能是意识到了公立医院规模扩张面临失控的局面,国家卫计委这两年接连出台《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政策,试图用行政手段严控公立医院规模。

但尽管卫计委三令五申,大医院仍呈规模扩张之势。旨在让医疗资源和患者“下沉”的分级转诊制度也走入困境。诚然,基层的医疗需求承接现状不理想,在物质资源的分配上,尤其药物分配的问题上,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影响,基层无药可用。但是医改中,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例如,当前的医保政策,从直接投入来看,基层获得的补偿比例高于大医院,但其实医保是更重要的财政投入渠道,当患者都涌入大医院时,在总量上,财政投入还是集中在上层的大医院。

“偏袒”大医院的机制不改,以行政命令限制大医院扩张只是空话。医疗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的制度,使得大医院聚拢了顶尖的专家,汇集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只能沦为新人的训练场,缺乏优质医生,不可能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二胎,诊疗,分级,医院,建档,孕妇,基层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