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 创业没有规律, 但有章法 | 宁静访谈录
“创投界会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称为独角兽,创业公司都把独角兽作为自己的目标方向,我们的定位是关注实战的第三方创投智库,就是为了见证中国移动医疗独角兽的诞生。取名独角兽就是讨一个口彩,让创投双方都有兴趣贴上来。”
当我开门见山问及“独角兽工作室”名字的由来,刘谦这样解释。
刘谦,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自封为医药作家和互联网医疗分析师;在诺华、阿斯利康、GSK等一线外企做处方药营销20年;经常在医药论坛担任演讲嘉宾和主持人,并在全国性媒体发表过上百篇文章。
独角兽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8月,致力于为互联网医疗创业投资提供真实的产品测评和公正的行业观点,至今已发布糖尿病、医美、母婴、在线问诊、医药电商、医生工具、中医等七大领域APP测评与研究报告。
这次对话是在独角兽工作室APP测评发布会现场的咖啡厅,距离开场大约两小时,正在布置发布会的工作人员不时来与刘谦沟通一些细节。为了不占用他更多时间,我问得有些匆忙,少了以往做访谈时的那份轻松。
宁静:“独角兽工作室”的创立初衷是什么?
刘谦:自从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全社会的人都开始关注互联网怎么跟自己所处的行业相结合。医疗是中国最大、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行业,所以各路英雄加入"互联网+医疗"也就顺理成章。
大家在医疗体系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找到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不管是做医药营销、医疗仪器、医院信息化,科研究等等各个方面的企业、个人,只要与医疗沾边的,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创业机会。
但是很多人会有困惑,比如产品上线后出现很多问题,没有答案;行业领先的公司也会有市场困惑,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再比如投资人,听了很多美好的故事,还是不能做投资决策。
互联网医疗刚出现两年,我们专门做这个研究确实有点早。但做没成型的东西好处很明显,就像20年前,开一家药企相对容易,但现在药企已经不是个人、甚至不是小企业能玩的游戏了,越来越规范,就变成了巨头、寡头们的游戏。
移动医疗也会一样,这十年,我们小老百姓还可以玩,虽然现在创业很迷茫、很困惑、很混沌,正因为大机构还没有进来,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就可以闯开一个局面。
对很多创业者来说,产品怎么做,业务逻辑怎么定义,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商业模式怎么跑通......面临一系列实际问题,这时就会希望出现一个机构或团队能帮助分析行业现状,帮着解决问题,所以独角兽工作室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初衷。
宁静:“互联网+医疗”是新兴的行业,独角兽有何优势来帮助创业企业?
刘谦:我本人对于创业确实没有太多经验,为什么还能做这件事?独角兽团队成员中,有的做过多年医生、有的做医药营销、有的做广告公司,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有实战经验,有专业和文化积累,也有广泛的人脉,相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我们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的咨询和服务是基于测评和深度研究为基础,解剖了上百个项目 ,聊了几百个创业者,自己也在亲身创业,自然看到的想到的会比普通创业者多一点。
移动医疗测评确实不好做,但肯定有很多人能做,也许他们觉得这事儿太小了,又不赚钱,所以不愿意去做。我们几个主要合伙人都不拿工资,所以很懂行很能干的人可能看不上这种事。另一方面,只有兴趣没有积累也做不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可能指导别人?
宁静:作为移动医疗测评公司,独角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来自哪里?
刘谦:做到权威性很难,因为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平台,一定是失控的,它独有的机制会让有价值的信息自动浮出水面。在互联网领域不会出现什么政府测评研究机构,做得好的都是民间机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定要建立在内容的客观和直率上。
通过与卫计委合作获得权威?卫计委看不上我们。独角兽就是一个民间组织,目前只有我们专心做互联网医疗项目的测评研究,未来有没有不知道。我想也不会很多,因为这是费力又不赚钱的事。
我觉得大家慢慢会识货,像我们对移动医疗研究这么深的在国内极少。比如,我们做医美APP测评,曾经有投资机构花十万美金做同类研究报告,我看了报告,它的深度还不及我们。在互联网创业里有很多水分,像虚报融资额、虚报数字等都有,我们也花钱去挖掘数据,想尽可能还原市场的真相,我们喜欢做这样的事情,哪怕会得罪人。
我们也不会拒绝和创业公司合作,比如我们办的会可以给某个创业公司讲一段,他们给我们一些支持。这种经济上的支持不会很多,我们不要求赚钱,只要把场地费、讲师的费用付了就行,但不能干涉我们的测评内容。合作时也有公司不理解地说“我赞助了场地、讲师费,为什么报告里不能把我们讲得好一点?”我说你可以不赞助,会肯定还要开,无非是办得寒碜点儿,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我对你的结论。
再举一个例子,互联网领域的很多活动是免费的,独角兽办会的原则是每一场都收费。有些不收费的会,都是广告性质的会,最亏的还是听众,大老远的跑过来,听了一堆乱七八糟正确的废话,最糟糕的是听到很多错误的东西被误导。我们尽可能保证每一场会的品质,让听众物超所值。有真需求的人才会掏钱来听,这样也就培养出了一批真实的粉丝。
宁静:独角兽工作室未来有何规划?
刘谦:独角兽去年八月才正式运作,我们三四个合伙人力量比较平均,几乎没有主次,大家看到我比较多是因为我主持会议抛头露面多。坦白讲,我们对未来没有设想太多。
对于未来,我和另一位合伙人大怪有一个观点:失控就让它失控,不去刻意控制它。我们不是很严格的管理团队,而是项目负责制,每个伙伴负责一摊事,不需要汇报管理。我们也不在意未来会走向哪里,目前只考虑做的事是否对行业和社会有价值。
我们的核心是对移动医疗的测评和咨询服务,给投资人或创业者指点方向。我们没有指望独角兽自己成为独角兽,不要亏太多就行。移动医疗现在都不赚钱,所以想从创业公司找钱没那么容易。为药企服务是一个出路,我们也可能会做一些咨询、投资服务等,还只是一些尝试。
驱动我做这件事的,不是能得到多少钱或者多高的职位,而是好奇心。移动医疗也好,独角兽也罢,未来如何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只是在努力尝试,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宁静:您离开外企时就确定了发展方向吗?
刘谦:我离开外企起初是为了寻求突破,俗套的说法是:我在外企工作了20年,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等到退休呢?还是做一些有意思又好玩儿的东西呢?仅此而已,我没有想太多。出来一年后,才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方向。
当时我在外企做高管,收入不错,就是在企业悄悄地做颗螺丝钉。当时我的微信朋友圈才七十个人,出来一年半五千个微信好友就快加满了。比以前忙得多,学到看到很多东西,钱赚少点也值了!
我现在比在药企时有名得多,这并不表示我的水平比以前高了,只是因为我可以放肆地说一些以前不能说的话。大企业的高人很多,但碍于身份不能随便讲话,所以就成就了我这样深度不够但广度有余的人。
宁静:您觉得以前的职业经历对创业有多大帮助?现在,您对创业有怎样的理解?
刘谦:在大公司尤其外企做久了思维容易固化,而创业需要天马行空,敢想敢为。我经常被批评太教条,没互联网思维。四十几岁的人习惯已经成型,现在改起来不容易,所以创业真是要趁早,那样体力也够。不要老把褚时健挂在嘴边,27岁的人创业成功率比72岁的还是高很多。
作为一个新创业者,我没有资格装逼。我目前体会最深的是:你的创业初心是什么?它能否支撑你面对挑战和孤独?医疗创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知道前面怎么走,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去。这种内心的孤独感不是旁人能帮你的,还得自己来战胜。
独角兽工作室成立时间还不长,还没遇到什么大难题。目前最需求的就是人才,缺少愿意一起创业的人才。上海还不是适合创业的地方,优秀的人都在大公司里,创业气氛比北京深圳差很多。
我觉得以前的经历对创业没有特别直接的帮助,但肯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我才真切地意识到,那些创业有成的,是多么值得我们尊敬。
访谈后记
去年末,【宁静访谈录】开始了一个系列访谈《你为什么写作》,主要邀请医/药圈里有影响力的写作者,聊聊“为什么写作”这件事,聊聊他们写作的初衷,对写作的坚持与执着,与写作有关的喜怒哀乐。
那时尽管经常拜读刘谦老师的文章,但我和他从没有过交流。巧合的是,好友点苍鹤和Dr.2都推荐了他,我就主动与他微信联络:我问“为什么写作”,他答“以文会友”,之后再无下文......
没想到一周后,意外收到刘谦回复的文章《写作是为了保留我所剩不多的本能》,并且附言“小事一桩,不要嫌弃”。我不知该如何言谢,匆匆回复他“这篇文章比Dr.2写的还好玩儿”......
忽然记起这桩小事,是为后记。
以下是《你为什么写作》约稿文章,谦老师写的是不是比Dr.2写的还好玩儿?
☞ 刘谦:写作是为了保留我所剩不多的本能
☞ Dr.2:我们都在这个刻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宁静访谈录的发布平台:腾讯微信、腾讯微博、腾讯新闻、搜狐健康、健康界、医界、今日头条、微头条、网易、一点资讯、企鹅媒体平台等;本文版权归宁静访谈录所有,转载请获取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