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保次均费用控制对基层医院的“魔咒”
医保次均费用控制,对县级及基层医院带来的重大影响,次均费用控制成为县级医院“业务能力服务下降”的重要因素,进入了一个“魔咒”恶性循环。
1、医保基金从结余转向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民众看病需求被激发出来,对于解决看不起病、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保筹资水平低,保基本广覆盖的特点,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看病需求,以及医院降低门槛入院看病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明显不足,基金的有限性和民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无限性矛盾日益突出。
2、医保部门的简单选择
医保部门为了控制基金出险,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费用措施,主要是县医院总额和次均费限制,对外转病人限制措施较少,就是提高了外转看病报销比例,仍然挡不住病人的大量外流,基金对外转病人控费缺乏有效措施,大量的医保基金被大型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吸收,导致医保基金对县级医院支付份额减少,反过来通过预算总额和次均费用控制等措施压缩报销金额,越压缩县医院越不敢接诊病情稍微重的病人,加速向上一级医院转诊,造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下降,医疗服务能力下降,导致外转病人更多,基金更加紧张,反过来进一步压缩县医院医疗费用总额和次均费用,进入了恶性循环的“魔咒”。
3、社会办医的逆向选择
现在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放开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基金的步伐,社会力量办医在基本医疗上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其实很难做到公平竞争,社会力量办医的灵活性,通过不收门槛费、免费住院、降低疾病门槛等优惠活动吸引病人就医,极大的刺激了病人逆向选择就医,同时也对医保基金带来较大的支付压力。
4、县医院的逆向选择
医院为了防范看病反而赔钱的问题,按照医保要求,把次均费用控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造成了科室逆向选择,不敢看大病,看一个大病不挣钱反而要扣钱,病人的外转,本来在县医院1万元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上级医院需要2-3万元,甚至更多,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看病负担,推动了看病难和看病贵,反而增加了新医保支付的负担,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造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严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县级医院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改革方向相悖。
5、破解恶性循环“魔咒”怪圈
医保基金支付制度简单的设计,已经明显不适应,对基金来说也造成重大的隐患风险,如何破解破解恶性循环“魔咒”怪圈,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对外转病人疾病进行统计分析
医保部门对外转病人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支付费用,以及医疗总费用,形成疾病基本费用数据库。
(2)对县级医院诊疗疾病能力摸底调查
医保管理部门,应对县级医院诊疗疾病能力进行摸底调查,能看什么病,能做什么手术,对外转病种由县级医院提出疾病报价,与外转疾病基本费用数据相比较。
(3)加快DRGs支付结算步伐
按照外转病人疾病基本数据,结合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按照外转费用的一定比例与县级医院协商,实行DRGs疾病分组预算定额支付,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鼓励和支持县级医院接诊大病和危急重症病人,既可以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也便于基金的风险管理。
(4)县医院按照病种结算价格进行绩效考核
医院按照DRGs支付结算价格,进行绩效考核设计,不在有意识的推动多检查、多过度治疗、多用药增收,而是按照支付结算价格,主动的降低检查、治疗和用药,提高诊疗疾病的收益。
(5)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引领医改潮流
纵观新医改,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如何改医院方面,医院只是医改环节中的末端,改机制的同时必须改体制,体制不改机制改革效果很难持续,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支付制度顶层设计,发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引领作用。
6、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保基金“出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应防止医保基金管理部门简单的风险转嫁到医院,还要防止医院的过度逆向选择,需要管理经济学的智慧,更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医改不联动,医改就很难成功。
作者:上海誉方企业(医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北京誉方医院管理中心首席顾问、北京誉方医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咨询顾问,邮箱:yfck88@163.com。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