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肾门,再次叩问媒体的公允
丢肾门事件回顾
一则安徽宿州男子在江苏徐州手术后发现右侧肾脏“失踪”的报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5月5日,徐州市卫生计生委组成调查组,对安徽省宿州市刘永伟2015年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胸腔手术后“右肾缺失”一事开展调查。调查组查阅了患者住院病历及相关检查资料,对患者及相关当事医务人员进行问询。
5月7日尊重患者意愿,陪同患者在第三方医疗机构——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对其作进一步检查;对其住院病历及医患双方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封存保管;报请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由该省卫生计生委邀请省内外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相关资料分析讨论。
5月10日晚,江苏省徐州市卫生计生委针对“肾失踪”事件专门成立的调查组,发布“关于刘永伟手术后‘右肾缺失’的调查报告”。报告称,综合第三方检查结果和专家组意见,调查组形成的最终意见为:刘永伟术后右肾存在,目前呈现为外伤性移位、变形、萎缩。
5月10日晚,随着第三方医院鉴定结果的公布,涉事医生终于获得清白,总算可以睡个踏实觉了。但唾沫星子中,患者的主治医生胡波却经历了备受煎熬的6天。
5月11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发表声明。声明中称,感谢社会各界对此事的关注,医院积极应对,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向社会各界。医院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事件中个别媒体及记者责任的权利。
媒体曾经炮制的荒唐医疗冤案
八毛门、缝肛门、太多太多的医生冤案,大多数人只知道故事的开头医生多“可恶”,却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尾他们沉冤得雪。时间、证据带来的清白、公正,远没有那些污名和委屈来得影响巨大、深远。
茶水发炎事件:2007年3月,某媒体刊发新闻《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了炎症》。记者乔装成患者,谎称自己“尿痛”故意设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 报道一出,引起如潮评论,大量读者大骂医院缺乏医德。后经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
缝肛门:2010年7月,深圳一名孕妇在凤凰医院顺产下男婴后,被丈夫陈先生发现肛门处被缝线。陈先生怀疑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有媒体在未充分采访双方当事人的情况下,凭患者单方面的说辞,就撰写了报道,甚至采用了诸如“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等标题。事实是对产妇产后痔疮的紧急止血处理。
八毛门:2011年9月有媒体不经认真求证就报道,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患儿家属拒绝了手术,到另一家广州的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患儿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需要尽早手术治疗,10万元手术费用的说法是家长杜撰。
烤婴门:2013年7月,一条名为“福建泉州儿童医院烤死新生儿”的微博称,泉州儿童医院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保温箱,因温度太高,被活活烤死。一些媒体遂以“烧死新生儿”“网爆泉州儿童医院烤死新生儿”等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报道。而事实上,新生儿保温箱的最高温度只有37℃。后经调查认定,婴儿因为感染死亡,保温箱符合有关规定。
子宫门:2013年12月,郑州某10岁女孩在河南省某医院做阑尾炎手术,子宫被切除,此后患者到处求证,结果也是子宫不见了。讨要说法投诉无门,新闻报导后,自然是舆论热点。做鉴定后不服,但其实术前术后子宫都在。最后河南省卫生厅协调下,医院公布复查结果:患儿子宫存在(膀胱后方低回声、考虑子宫呈始基态)。
羊水栓塞门:2014年8月,各类媒体争相报导湘潭县妇幼保健院羊水栓塞事件,描述为:“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献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只留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槟榔,抽着烟。”这个样子的新闻不火爆,都不可能。最后的调查结果是“8.10”产妇死亡事件,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
媒体应秉持基本的公允
媒体是公平正义的守门人、是社会情绪的发酵者。目前医患之间最大的公平正义是医护人员执业的人身安全和患者安全。在一系列的报导中,最后虽然有了定论,但是谁都没有赢,不论是患者、家属、医生、医院、助产士、医疗界、乃至社会,在这些荒唐的事件中都受伤了,社会投入大量的成本也是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反观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发现,媒体在报导这些事件的时候,似乎都或多或少的缺少一种公允的态度,医学的新闻报导,可能最起码,需要有中立公正的态度,需要向医方求证,或者至少把双方之词同时陈列。让大众去辨别。一直以来,医疗界都欢迎客观、真实的监督。促进医患互信、尊重事实、尊重专业、不炒作、不偏颇应成为涉医报道的原则,我们相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从业人员当然知道报道的分量,媒体从业人员一定会用自己的笔促进医患互信而不是相反。不可否认的是,医疗界存在问题,正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媒体的监督。媒体监督使医疗界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利于推动医改进程。现在无论是医生的防御能力、反击能力,还是公众的辨识力,都比过去大大提升了。
全媒体时代医院要合理应对媒体
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把握媒体融合趋势,是互联网时代医务人员的必修课。医务人员在关心自己专业的同时也要有媒体思维,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纵观这几年医患关系蒙上阴影,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与日俱增,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事件频发,医务人员沦为众矢之的,都与医务人员没有媒体意识不无关系。
为此,不少医务人员已经开始反思,利用新媒体发声,在微博微信做科普、反击不实报道等。这是值得鼓励的。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也给我们的应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有必要教大家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危机,同时建立处理危机的应急预案。
社会事件跟流行病一样,总有一个热点形成、爆发到变异的过程。英国《卫报》对260万条关于骚乱的推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社交媒体在骚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安排专门的人负责监测舆论,及时预测和发现与医院、医生有关的新闻点,并恰当地介入。如果医院通过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准确、公正地向社会回应热点话题,必能阻止事态的扩散,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平台“医管漫谈邹新春”(微信号:yyglmt),致力于原创医院管理资讯,诚交志同道合医院管理同道,与热爱医院管理的同仁一起学习。如需转载务必联系作者本人或健康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