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日记 之 互联网焦虑症
在进入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大家的日子过得还算是比较太平。大家各过各的,相安无事,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这句话原是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New Yorker)上一幅漫画的标题,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移动互联网上,谁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知道你是一条公狗还是母狗,知道你最喜欢的狗粮,还知道你所有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你的朋友。
移动互联网让你可以随时随地上网,anyone, anytime, anywhere。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把我们的生活都碎片化了。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忘了初心,少了常识,没了方向,多了焦虑。
忙的时候,忙里偷闲看手机;空的时候,闲来无事看手机;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看手机;开心的时候看手机,不开心的时候也看手机。
我们读书的时间在哪里?我们思考的时间在哪里?我们沟通和交流的时间在哪里?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的是
匠心 ,是耐心,是爱心 ,社交软件在不断地蚕食这一切。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空下来的时候去摸手机打开朋友圈似乎成为了习惯和肌肉的记忆,大家也似乎习惯了碎片化的生存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地依靠手机去获得所有的信息,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也没有独立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了。
在我们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的全是别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好的,坏的,往往是以夸大的,浓缩的,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很粗暴的,很及时的,充斥并占满了你的时间和空间,这疯狂的一切让你无法平静,让你不安,让你焦虑。
我的朋友圈和我的微信群
由于年龄关系,职业关系,我的朋友圈也会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晒娃,晒美食,开微店的不多;医疗群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故事比较多,医疗和互联网投资的比较多,谈医改的多,开会的也比较多。
院长被抓,护士被砍,医生被杀;医改的建议满天飞,医生集团长成堆;互联网公司倒了一茬又起一茬,天使、Pre A、A轮、B轮、C轮投资拿了一轮又一轮,始终看不到像样的产品和服务,也不知道哪天可以IPO。
在知情和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拉入一个又一个的群,不同的群里你会看到相同的不同的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人;不同的群里有不断的讨论,吵架和劝架,有人退出,有人被踢出;学术会议天天有,网络直播日日新。
不同的群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会议直播,有专题讨论,有病例分析。看上去很热闹,似乎大家都很忙,忙着看病,忙着学习,忙着开会,忙着开公司,忙着谈医改,忙着谈医生集团,连晚上也不闲着。很遗憾,虽然看上去很热闹,内容也很多,但是很多都是炒冷饭,真的是拙见,不少是无聊的唧唧歪歪,真正有水平,高质量,创新的内容太少。
给年轻医生的建议
在一次微信会议的讲课直播时,有人问我,作为年轻医生,在互联网+医疗的大潮中应该做些什么。我的建议不是鼓励,而是劝告年轻医生少去想互联网的事,你们应该做的是多些耐心,多花时间在做医生的基本功上。
是的,你们是移动互联网一代,移动互联网是你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但是作为医生,你们需要的反而不是过多的关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学习医学知识可以用移动互联网,与患者沟通,可以用移动互联网,但是你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临床实践方面,是要有耐心,要守得住寂寞,要追求工匠精神,而不是互联网精神。
你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诊室,和手术室,进得了这“三室”,才能有资格上得了“厅堂”,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这“三室一厅”的。
每次我在外面开会讲完课以后,或者是在微信直播群里讲课结束以后,就会有一大批素不相识的人当面要求加微信或者是通过各种群发出加微信的请求,突然之间你又多了很多你以前根本不认识,没有见过面的朋友,TA们也就突然进入了你每天的生活,你的工作和生活也就突然向TA们敞开。
是的,我也患了移动互联网依赖症;
Yes,我也有移动互联网焦虑症了;
各位,抱歉了,我得治病,我会逐步地退群,我会减少好友;
如果没有业务联系,不会频繁沟通,请各位不要轻易要求加我微信。
因为你提出要求我没有同意,你会觉得是冒犯;加了没有互动,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没有为你点赞,你也会觉得是冒犯,何必呢?
我只是个@段涛责任有限公司,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注意力有限;我的新浪微博@段涛医生和微信公号“段涛大夫”都可以有互动的功能,你总会有办法联系到我:
有事打电话,没事发微信,要事见面谈,急事请托梦,有病看门诊!
PS:有人做过研究吗?自从有了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后,中国的焦虑症上升了多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