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为什么我们要啃读

2016-04-23 17:44

读书日,不妨一起聊聊读书的直观感受~

读书日又来了,相信爱读书的人不会忘记自己的习惯,不喜欢读书的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习惯,现在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我个人还是喜欢拿起书本,在此仅谈谈个人感受。

读书好比用药

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的檄文治愈了华佗大夫都未能治好的头疼!陈公的文章起初不是为了治病而作,没想到文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也暂时救了他自己的性命。文字可以润物细无声,也可以是千军万马,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塑造一个人,亦可摧毁美好。

2500年前,万人师表的孔夫子提出阅读有兴、观、群、怨的功效,即:提升观察力,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泄情绪。读书可以不断延伸和拓展,成为保健益寿的良药,和心理疏导的益友。明代学者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提到:“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病养生之奇效。”从现代科学角度介绍“书疗”的是美国人高尔特,包括用选择性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进行治疗。许多心理困惑,心因性疾病在处于萌芽状态时被清除,如抑郁、焦虑、恐慌等。心理学的“阅读疗法”正是借鉴读书的功效

读书好比啃骨

何以啃读?中国自古就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境界,可见,我们信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说法,而此观点曾一度更被功利化的去理解。以功利心而读书,品到的不一定是美味。

你是否吃过东北风味的炖大骨,我认为吃肉不过瘾,内容在骨头里,吸到精髓便很满意……肉虽有多有少,但乐在其中。

读书好过听书

听书看戏可为我们带来感官、视觉上的冲击,其情景随说书者引领,随演员去演绎,虽有美感,但缺乏个人情怀,如同小学生被老师带着读书,感受着摇头念词的过程。自己读书则经历了去皮、啃骨、回味三个阶段。

初读书:感官刺激较少,只见其外表,装订是否精美、出版社是否震耳、作者可为名家?对内容则难以考评。三五日粗读一遍,学了几句名言,抄了几段佳句,遂束之高阁。

次读书:则主要看内容,是否有深度、有新意、有一家之言?读得细致了些,少则一周、长则近月余。不太在意文字是否优美,而是细细领会书中内容。正如上述吃肉的地步,大快朵颐、岂不快哉!

再读书耐心挑选,或可选择非名家所著之书,往往有惊喜。正如啃骨,虽然费功夫,但乐在其中。

随笔到此,到饭点儿了。记得没事儿的时候给自己加点“夜宵”,放开你的胃口,营养不会过剩,不会让你高血脂,记得能多啃一点是一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