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段子
诡辩
巴纳姆效应:人们对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往往判断能力最低; 东西(人)坏了(病了)需要修理(治疗)。于是电脑和人的身体,其概念笼统、模糊的时候,相提并论就有一种迷惑读者的效果。即偷换概念 。
思考:为什么医院要先收挂号费再看病?
1 薛定谔的猫
从逻辑上分析,疾病诊断治疗,并不能单纯看作一种服务。虽然医院的设立之初,是为了服务大众。但是其具有公益性,并且还有不可取代的性质。买东西不满意还可以货比三家,要去看病的话,就只能要一个答案:病还是没病,治疗还是不治疗。因此这是一只薛定谔的猫。在笼子没打开时,谁也不知道去的这趟医院需要面对的是哪一种结果。这是一个科学而且严谨的逻辑问题。
而要打开这只笼子,这小小的挂号费,是目前唯一的钥匙。
2 风险博弈
对于一家医院来说,它在提供服务时,是存在风险的。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医院前期投入的成本,会比任何一家服务型公司高得多。所以政府一直对其有所投入,并令其倾向于公益性。当医生一旦替病人做出诊断,医院在博弈上就没有了地位,病人可以支付、亦可以不支付,对其享受医疗完全不构成影响。
而这小小的挂号费,是保障医院和病人两者之间博弈时,双方最原始的利益。
3 稀有资源
目前的医疗环境,决定了门诊医师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我国有800万以上的注册医师,但出门诊需要高级职称以上,即使普通门诊,亦需要高年资并有相当临床阅历的主治医师。并且医师本身不可能只出门诊。
既然资源有限,一号难求,那么应该以稀为贵。挂号费是应该成为人们追求更优质的资源的一道门槛。
(孕妇来港产子曾经一度引起香港医疗的紧张,下图为香港玛丽医院为了控制这种现象制定的两种收费模式:)
▼
(北上广看病也是当下的热点,众所周知北京天坛医院是一号难求。曾经就被黄牛炒至天价。)
4 十年磨一剑
门诊医师是怎么产生的?年轻医生在住院病房担任实习医师、助理医师、初级医师的时候,尤其被带教老师耳提面命一项就是问诊技巧。所以经常会在上午的查房时间,听到一些年轻的医生被上级医师训斥,“病人主诉是什么你没搞清楚吗?是先查体还是先治疗你都搞不懂吗?有无既往病史你也没有问清楚吗?怎么查体你昨晚没回去看书准备吗?”
一个医师要看多少书写多少病历挨多少骂,才能够独挡一面出门诊?
问诊技巧是怎么炼成的?没在医学院和病房浸润几万个日夜,哪来资格坐在病房看门诊?肯定他们曾经付出过的劳动价值先收个挂号费合理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