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医生做科普的意义不亚于治病?
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有一位普外科医师张彬非常“红”。这不仅是因为他医术精良,还因为他有一门“独门绝活”——他可以把人体局部解剖图、手术操作步骤都用手绘图一点点画出来。“我是普外科的医生,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手术。这样的沟通也几乎每天都会有。”张彬告诉记者,相比单纯的语言沟通,用画图的方式和患者沟通,可能更直观,很多语言和文字不易表达清楚的地方,看图就一目了然。(4月5日《扬子晚报》)
医疗服务需要科普,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情。科普是什么?就是医生想方设法令病人明白,我现在准备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干?一切可能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门技术活。在短短时间内,医生们怎么有办法让病人接收到这种信息,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医疗科普工作没有做到位,一是病人很可能会产生对手术的恐惧感。当你什么都不明白,却要挨上这一刀,换位思考一下,谁会没有惊慌情绪?二是利于赢得病人的信任。把手术和疾病这件事情说明白,病人才会想得通,能够接受一切乐观或者是不乐观的疾病变化。现在,很多医疗纠纷之所以会发生,甚至是演化为激励的冲突。不正是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上,医患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认识分歧所致吗?
从这些角度而言,医生做科普的意义不亚于治病。问题在于,在这个流行看病短短几分钟、流行我说你听、我做你服从的医疗环境下,有多少医生真正明白这一点?为什么做科普的医生很容易上新闻,不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太少见吗?
2013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Paul Kalanithi)被确诊为第四期转移性肺癌,年仅三十六岁。在他生命的最后2年里(死于2015年3月),他反思了医患关系,得出如下发现。作为一名医生,我的理想从来都不是治病救人——凡人终有一死。我所崇尚的向来都是直面生死:引导和抚慰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死亡、生病这件事。我认为,医生的责任从来都不应该是起死回生,或是妙手回春。医生,应该是张开怀抱,去拥抱那些满布伤痕的身体、灵魂,给他们爱,给他们力量,抚慰疼痛,直至他们可以重新振作,勇于面对,成为真正的自我存在。病人想寻找的并不是医生们遮遮掩掩的科学知识,而是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的已经存在着的真实性。
但在这个追求医疗数量不追求医疗质量、重视治病而不重视科普预防、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今天社会,医疗科普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这个领域一片空白,主要依靠的是医生个人的探索与努力,呈现出不一样的个性风格和水准。
更为重要的是,评价医生业绩的医院管理者也没有对之予以重视,看病被视作为工作努力,但做科普却很有可能被某些院长鉴定为“不务正业”甚至是“花架子”。多数民众也缺少这种参与科普的意识,没有萌生出这方面的需求,尽管这件事情对他们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意义重大。
在这种医疗科普的认识困境下,有医生愿意做这件事情,并且用心去做,做到了极致,赢得了身边人们的认可。这很难得,也太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