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个人品牌如何打造?
近期,医疗圈子里热议医生个人品牌建立话题颇多,但为什么大部分主动给医生出主意给建议和吐槽的,医生都只能“不为所动”。或许这不是医生不谦虚,抑或听不进去意见,而是给建议和吐槽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既不负责如何实现,又不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举措。也就是说,出主意给建议和吐槽的,关键节点在于没有能力来实现当下的现实,压根意识不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解决落地的问题。
医生个人品牌是一个高尚话题。事实上,医生医生个人品牌打造中,最最重要的维度只有一个:就是品牌能不能满足医生职业化精神。就当下这样一个热议的高尚话题,很值得鼓掌和献花。就看好病这一关键词来说,这个“好”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成功治愈,更包含有患者的就医体验。也就是说,只看病不做体检是短见的,只做体检不去预防是没意义的。
医生个人品牌如何打造?说白了,那些懂得能经营自己的医生,也就是具备职业精神的医生,可能比起所谓的专业医生更加适合。
通常医生在知识上的差距,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得以弥补,特别在改善自身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方面。但是,如今有太多因恃才傲物、而给自身造成偏见和无知的医生,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医生,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多数医生都以为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也往往认识不清。
倘若医生没有良好的口碑,如何赢得来消费者公信? 医生那种依靠单纯的的路径或传统的医疗服务概念模式做诊疗服务,对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自身内功实力提升都是没有长久的发展的空间,特别在是否能够肩负起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的使命,在自己专业学科发展上是有其责任方面很少有清醒的认识。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只看结果是不得要领的,追溯原因才有价值。
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事实上有道与术之分,学道是来打造自身的领导力,学术是来解决诊疗环节中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总是会在经验与能力之间纠结,就好像买菜一样,牛肉看起来新鲜一点,但好像又更想吃猪肉。纠结了半天,终于把猪肉买回家,才发现,这块猪肉竟然是注了水的。
在接诊与病人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常规的问答,借助检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就能够初步判断病人基本的情况,而后期的诊疗就可以做出修改,或者与病人再进行沟通交谈,并且这些是否效果如何都会体现在病人满意的期望值上面。
换句话说,发现消费者医疗需求是起点,要进一步对“需求”和“消费者”在两个维度上进行聚焦,甄别出“真实需求”和“潜在消费者”。“真实需求”是要确定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潜在消费者”则是要找到对需求最敏感的消费者。不是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就是信息化时代的消费者真实需求。
在这个大背景下,年轻医生已经被裹挟在某种同质化的职业生涯与社会价值结构当中,仅仅是把医生看作了一份普通的职业而已,而完全遗忘了观念的传承与医者本身所具有的本分与社会潜力。知识与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议题的剥离,逐渐成为现今医疗行业的生存常态,就连专家教授,其实也很难从自己的学科中,提取出指导自己人生的养分,何况他人?
医生要尊重医疗行业规律、尊重价值规律,培育自己职业能力发展概率论思维,而不是一味习惯于用以前的传统思维来武装指导自己。当学术专业化被奉为主流圭臬,医生的专业背景其实还要附加上一种特别的素质,那就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始终能有一种自觉的观察与警醒,并且能尽力描述出其中的逻辑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基于一个医生的修养、见识、品性、视野等素养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关系到成败。倘若医生能够心知肚明自己的实际业务水平,就晓得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其实任何事情以这个角度看,都能找到座标,有了一个参照系,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医生能够持久专注地做好诊疗的事,在细微之处追求极致。
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关键点是要解决好医生的“三个痛点”和“三大能力”的问题。
三个痛点分别指的是:医生思维能力是指医生对病人的医疗需求有没有读懂;专业性指的是医生诊疗思维的能力,具不具备精益求精的诊疗技术;适应性就是医生要有市场思维能力,也就是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能不能够让病人紧紧追随。对于医生的三大能力,既往是接诊的能力、医疗文书撰写的能力和病人分类管理的能力。
医生能力如今有新三样:首先,是在社群如何实施到位病人的分类管理,包括如何评判病人的满意度,比如病人给医生的感谢信具体好在哪?对自己及团队有哪些帮助,以及是否有后续的健康行动计划,能不能让病人随时想起你来;其次,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时代,如何制作让病人可听、可视的健康科普内容的能力?是否能制作受欢迎的健康科普内容的能力;第三,个人品牌营销能力,如何引爆自身医疗专业的亮点,能招人气,让病人的量上来,之后让病人不自觉地去传播。
对于医生个人品牌能力发展来说,能力的边界绝不是自己一出道就能给自己画得了圆。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挑战未知而探索出来的。医生只有最大程度的拓宽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准确地找准位置,从容不迫地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