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荒年代”还要将限制行医进行到底?
今年两会,医疗卫生领域有一个话题从地方两会热到全国两会——呼吁重视儿科医生短缺现状。但事实上,中国麻醉科医生的缺口,比儿科医生更大。按照最新的调查数据计算,中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人数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麻醉医生短缺让现有一些大型医院的麻醉医生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中,过去的两年间,国内有15名麻醉科医生猝死,麻醉科成了医院里“最不健康”的科室。
其实还不仅仅是麻醉科。近年来,精神科、病理科、全科、急诊科频频传来医荒的困境,当然还有乡村医生荒,基层医生荒。医荒此起彼伏,不是突然爆发,只不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集中爆发,引人瞩目。
看起来,一切是拜二胎政策所赐,鼓励生育的国策彻底激发了一股生育潮,令儿科服务需求剧增,宛如压倒儿科荒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儿科医生人手不足,市场上也挖不来顶替者,多家医院挂出了“儿科听诊”的免战牌,引起了舆论的聚焦和问责,将这种医荒问题曝露得体无完肤。而规培制度的全面铺开,再到专科医生规培制度的出台,则动摇了医学生从医的信心,加剧了这种荒的局面。
在本质上,医生荒其实就是医疗服务短缺不足,它既包括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其次,究竟是什么要素限制死了它?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郑坚江提出,1999年颁布施行的《执业医师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医师执业活动的法律,对于规范医生合法行医意义重大。但经过18年发展,客观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执业医师法》已经和目前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相适应,不利于医疗体制改革,不利于推动医生自由执业,应该对现行的《执业医师法》进行修订。他建议,实行跨区域制注册试点。打破执业地点的数量限制,允许执业医师在更大区域内开展多点执业,最终让医生能像律师一样,“一次注册,全国通用”。
这种松绑恰恰是解决当前医荒最有力的办法之一。现行的《执业医师法》,牢牢将医生限制定死在一个执业地点行医。虽然表面上有多点执业政策,但是主治医师以上这条要求就堵死了一大半以上医生的行医自由。其次,出于担心医生多点执业影响本职工作的顾虑,现在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们对这项政策普遍采取悄悄抵制的态度,令医生们不得不放弃这种打算。近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的蔡医生向媒体透露:“医师多点执业本是一项工作权利,但这项权利并没有得到公立医院的尊重。我们医院暗地走穴的不少,敢跟医院说的却没有。他说:“如果按规定跟医务部备案,说要去外面给人家做手术,一旦传到医院领导或者是科室领导的耳朵里,绝对整死你,所以大家都是偷偷地做。”
如果你要偷偷走穴,其实本质上就是非法行医。对多数普通医生而言,谁愿意顶着这种压力去行医。所以很多人看着自己社区有人生病,自己也能够处理,也懒得告诉别人,自己是医生。
换一个角度来看,首先从这些最荒的科室开始,允许儿科、全科、精神科医生自由行医,鼓励他们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或者是在基层社区坐诊,大量增加这种服务的供应,相信一定能够大大缓解这种医荒的局面。
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母发光医生表示,据统计,目前省医院有60%~70%的儿科急诊病儿实际上都不是急症病人。他建议,普通疾病可到基层或社区就诊,非危急重病人可选择普通儿科门诊就诊。换而言之,如果基层到社区有足够多的医生人手,给大医院减负就不再是空想。千万别忘记,不断离职的儿科医生们其实还是有资质的医生,只不过现行的《执业医师法》令离开医院的他们彻底失去了行医权利,无法加入到帮助解决医荒的队伍中来。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管理者能够允许内科医生转岗搞儿科,为什么又不能够允许专科的医生们多在医院外提供一些医疗服务?当很多辞职离开医院的医生失业在家,无事可做,闲的发慌。而另一边,他社区周围却有大量需要医疗服务的就医者,不得不去挤大医院。这种有效资源的白白浪费,恰恰正是这种医荒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关键所在。
去年2月25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检查工作情况的通报。检查发现,这部法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基层工作实际,部分法律制度缺乏配套实施细则或操作办法,法律法规本身亟待修订完善,当时还传出了管理者将要修订《执业医师法》的消息。
只希望修订《执业医师法》的步伐迈得再大一些,这是解决医荒不可绕过的现实障碍之一,管理者应该接受这种现实格局的所需,盘活医疗资源,激发活力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新闻出处
http://news.medlive.cn/all/info-news/show-92477_97.html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