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的职业,是一个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将心比心地和病人沟通,病人就会理解医生不是神,医学也不是万能的。
——胡佩兰
在和睦家诊室采访的现场,还有几位跟随胡大一老师的学生,我也随着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难怪在采访前,他的学生马宝琳说“当年听胡老师讲课越听越精神”。
胡大一率先在我国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15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他注重循证医学,倡导以预防为主,构建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是中国循证医学的开拓者;他积极推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脏外科发展,在国内率先提出急诊绿色通道的概念,并积极在全国推广;他擅长心内科、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临床药理,尤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医学的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已年近70 的他,说话频率依然相当快,对于时下医疗环境的评述,始终保持着犀利和深刻的自省。
【宁静】您是心血管病专家,什么缘由让您开始关注病人的精神心理?
【胡大一】西医是从生物医学角度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寻找病因,找到治疗的方法。当年面对传染病的时候,确实有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比如抗生素的发现,青霉素恰恰发现在二战期间,挽救了大量肺部感染士兵的生命,这是医学的一个奇迹,也开创了抗生素时代......之后药品越来越多,起搏器、支架、除颤器、机器人等相继出现,生物技术确实是拉动现在医学发展的巨大助推器。
但生物医学的巨大弊病是面对非传染疾病时,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存在精神心理、抑郁、焦虑等很多社会和心理因素,如果仅仅从生物医学一个角度,临床上发生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
比如,我们发现一些中青年女性没有任何危险因素,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血脂正常,体重很理想,没有家族史,但会反复出现胸疼气短,心电图有一些非特异性变化,过去很多医院诊断是冠心病。早年没有技术,不知真假,后来有了造影,CT,看到很多人根本就没有问题,但是症状会反复出现,甚至有频死的感觉。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果病人没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医生就说没病,患者却很痛苦,医患之间必将产生巨大的裂痕。
我们现在培养的医生是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只懂生物技术,不懂心理。其实心理疾病可以产生一些症状,尤其是心脏和肠胃。有人不停的腹泻,来医院检查都正常;心理因素更会影响患者产生类似心血管病的症状。
疾病还有社会因素,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上学、升学、就业、职称评审等等社会压力,会影响身体,导致血压升高等症状。现在大家都开车,不运动,营养过剩,肥胖、血脂血压高……所以,我们单纯的生物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情况。
再以心脏病为例,有人做了支架做了搭桥,即使手术很成功,患者四十七八岁,突然得了心肌梗死,他的生活也会就此改变。因为他不知道支架能用多久,将来会发生什么,而医生只管治病,沟通甚至简单到只有一句话“做完回家”。病人心里没底,怕出事就会特别纠结。
最近,我在人民医院见过一个患者,住院期间被除颤七回,他才42岁,这是巨大的心理阴影。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他一定对未来充满恐惧,同病房的人发生类似事时,他会联想到自己。现在大家都在生物技术上挖掘,没有人关心这些患者的心理。
当医生应该了解,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患者生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医生必须全方位的诊治。
所以我倡导的“双心门诊”受到欢迎,至今,我们已经做了整整二十年。
【宁静】医疗环境的普遍现状是,患者在医院等待几个小时后,换来的很可能是与医生只有几分钟的沟通时间,这种情况下注重心理因素的“双心门诊”模式如何普及?现实中是否遇到了一些阻碍?
【胡大一】早年两个学科都有障碍,精神心理科认为心脏科不该管这事,心脏专科医院认为搞精神心理是不务正业……如果不整合两个学科的力量,而让早搏患者去看精神科,患者肯定很逆反,所以,我们必须推广这种“双心门诊”模式,而不是让患者在各个科室跑来跑去。
这种模式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在和睦家出诊时,就带一个专业心理医生,因为到我这儿的病人,都是看过很多医院的疑难杂症患者,我希望有一个更专业的心理医生协同诊断。
另外,为了可执行,我们用的更多的方法是:
第一,对心血管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心理培训,让他们知道,遇到早搏患者,除了考虑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外,还要了解心理方面的原因,这个判断很简单,只有三点:❶ 睡眠好不好;❷ 以前感兴趣的东西现在有没有兴趣减退;❸ 心血管方面的检查是不是呈阴性。三点都符合,就是百分百的心理因素,若有两条,百分之八十是心理因素。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具备一定心理知识的医护团队,能更好地和患者沟通,及早发现问题。
第二,培养一些“双心”医生,让他们上培训班,上心理课程或者上精神科实习,以便他们知道如何进行日常处理,还可以处方一些简单的药。
第三,与精神心理科的医生进行互动,精神科医生可以进行疑难病的会诊,接收重症转诊,承担心血管医生的培训。
尽管越来越多的医生认同这个模式,患者欢迎,但依然存在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对“双心”服务没有明确的付费机制。
比如,患者先去心理科,收一次诊费,而我们转诊过去的,就不能再收诊费,国家规定不能收两个诊费,所以对于心理医生而言,就成了义务劳动。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四五分钟看一个病人,没有时间多说话,而心理医生五分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大量和患者沟通,显然这在公立医院是做不到的。
相反,在民营医院,可以做到和患者充分沟通,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我们这一代的医生已经认可“双心”模式,这在国际上也比较前卫。美国也在做探索,区别在于他们是精神心理医生在做,而不是心血管医生,他们希望心血管医生了解心理,但是很多也不被理解。
我们是反着做,所以,美国的医生听说我倡导“双心”模式后,也对我深表敬意。现在,我们的精神科医生也开始认可“双心”模式。
【宁静】在您多年的行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医疗纠纷?
【胡大一】我真没有遇到过,我母亲行医半个多世纪,我们两代人都没有遇到过医疗纠纷。有一次,人民医院有个88岁的老人,非要给我下跪,说我是活佛。她在某著名心脏专科医院住了三个月,医生说她年纪这么大了,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也不能做手术……说来说去就是没法治,她其实不是心脏病,就是惊恐发作,医生有时会犯常识性的错误。
有些医生经常讲万幸中的不幸,“大家都很好,你很不幸等了这个病”;而我经常讲不幸中的万幸,“你很不幸得了这个病,但是你来的及时,病也不很严重,好好治疗是很有希望的”。
医生得让病人在不幸中看到希望,了解实现希望的办法,如果能这样沟通,一定会减少纠纷!
医生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实事求是阐述病情,不能吓唬病人。有一次,我在密云县医院,一个病人患阑尾炎,县医院外科主任给病人讲,“得了阑尾炎,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就会死;做手术呢?如遇麻醉意外也会死;做完手术呢?如果不幸感染了还会死”,病人说,“做手术是死不做也是死,那我还做干什么?”
医生要学会努力去寻找病因,尊重病人的感受。比如,做完支架后,病人反应有时会听到支架叮当响,医生觉得根本不可能,觉得病人很愚昧。而当这个医生自己也做了支架,听到了自己的支架在响,才理解了病人的说法。
我受老母亲的熏陶,她经常讲——
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的职业,是一个需要情感投入的职业,将心比心地和病人沟通,病人就会理解医生不是神,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待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