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互联网医疗垂直产品的开发策略

2016-03-14 13:55   贝壳社

互联网医疗产品有多种。针对不同的病种,产品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如何能让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这是个技术活。垂直类产品与公共类产品不同,想做成功难度更大。

【导语】互联网医疗产品有多种。针对不同的病种,产品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如何能让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这是个技术活。垂直类产品与公共类产品不同,想做成功难度更大。那么如何才能开发出一款理想的产品呢?以下看野夫博士的设计理念。

昨天一位上海的朋友联系我,说自己在做一款与风湿病相关的产品,希望能给予帮助。之前也遇到过不少朋友谈到这样的渴求。

几天前,一个专门做糖尿病网络医疗的某老板与我交流,他告诉我说,如今糖尿病类APP大约有近300款,最常见的也有30款左右,如今这个市场争得真是太激烈了。我专门对这类产品进行了检索,真的发现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与糖尿病类产品相似,其实针对很多疾病都有相关的产品被开发,这样的产品数量常常有很多种,与常见的XX医生类产品有明显的不同。

针对某种单一疾病开发的产品一般被称为垂直类产品,这类产品有明显的特征。

首先,用户相对单一。垂直类产品只包括了某一种疾病,因此用户相对单一,它可以同时包含医生和患者,也可以只包括医生或者只包括患者。但与公共的医疗产品相比较,这样的用户会相对集中,人数也较少。这种有限的用户是一个双刃剑。人群相对较集中,会更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会降低营销的成本,也更有利于产品的精准定位。但是,用户偏少意味着人气不会太高,流量数据不会很好看。在一个只看流量的时代里,这对产品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功能相对局限。对于同时涉及大量病种和大批人群的产品来说,设计者往往需要照顾多数人的胃口,产品会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功能齐全了,不同的人才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对于那些不需要这些功能的人来说,这就成了累赘,由此会影响用户的体验。而对于垂直类产品来说,即便想设置太多的功能,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选择,所以这样的产品普遍都会非常简洁,这无疑会提高用户使用的精确度。

其三,赢利点的问题。任何产品都是用来赚钱的,没有赢利点的产品没有生存基础。但对于每一个产品来说,赢利的目的都不适于设计得过于直白,如果这样的目的太明确了,用户肯定会被吓跑的,最后不但赚不来钱反而会把自己穷死。所以很多产品都会把赢利的目的隐藏起来,且多会藏得很深。对于公共类产品来说,由于结构相对庞杂,赢利的机关可以在很多环节设置,但垂直类产品空间有限,以至于机关很难找到地方隐藏。这为产品的设计带来了挺大的麻烦。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难题,很多产品实际上是在赔钱赚吆喝的。先赔后赚当然也是一种策略,但后面到底能不能赚钱倒是个问题。很多产品是在赚到钱之前死掉的,所以单烧钱的做法很危险。

互联网医疗是线下医疗行为的加速和提升,这是每一款产品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在线下的医疗行为中,其实每一个高级别的医院内,诊疗活动都是围绕着专科疾病展开的。既然线下这样的疾病有很多的机会,线上也必然有很大的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深入到一线临床进行调查研究,看看一线的医生到底有怎样的需求。需求摸清楚了,产品着力的部位就找到了,产品设计起来就容易了。

临床中对单一疾病的诊治其实与公共类疾病相类似,也包括了问诊、检查、治疗、随诊、保健预防等项目,针对这些细节都可以设计出好产品来。此外,把眼光放得更宽泛一点,可以针对医生工作本身以及病人就医的一些细节进行设计,也同样会有不错的产品。这实际上产品的定位问题。临床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有需求的,有需求必然有价值,产品只要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就是个好产品。

我观察过很多类似的产品,大家设计的初衷都很好,都会瞄准一个很好的需求进行设计。但为什么最终很少有产品能做成功呢?这便成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那是还没有彻底弄清需求的含义。

有个朋友做了一款肿瘤病的产品,他的定位主要是针对病人的管理。其实病人管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选择的重点是病人的医嘱。他的设想是,要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设计出标准化的医嘱,从而使医生非常方便地使用。

为了完成这个工作,他付出了很艰辛的劳动,并且与很多肿瘤专业的医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最后产品出来了,本想着大家会喜欢,实际上却根本行不通。

按理说,他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没有市场呢?这是个完全不懂市场需求的例子。这样的朋友往往看到了医疗工作最表层的东西,却没有深入了解医疗工作的实质。

医生开医嘱是一个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但住院期间要开医嘱,即便是病人离开了医院,只要涉及病人的处理,都会有这样的工作需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医嘱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即使是同一种病,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人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医嘱内容。这就是说,医嘱是一个个性化程度很高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需要医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病人临时完成。

那个朋友设想得很美好,为了满足医生的需求而绞尽脑汁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却毫无作用。这直接导致了产品的失败。所以找准痛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的看法是,大家在做设计之前,最好能好好做些研究。把一种疾病的需求真正吃透了,再动手也不迟。

下面谈谈产品的赢利问题,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产品的赢利无非包括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只要抓住了一点,产品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关于在线上赢利的方法大家都有共识,一方面是问诊的环节,另一个是开处方的环节。这样的环节也是病人相对容易接受的。但是,由于各种产品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一旦收费的口子张开了,病人多会立即被吓跑,因此这样的环节反而不太容易产生利润。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线上绝对没有办法赢利了呢?肯定不是。想想看,大家是在为病人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就有价值,就有收费的理由。至于如何收费,我的观点有两条,一是不能急,二是不能直接,三是要让利。这三点做好了,钱就好赚了。

从去年起,很多产品将赢利点纷纷移到线下,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昨天一个做心血管病产品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1.0做的是网上的问诊,现在已经做到2.0,开始做诊所了。我赞成这样的做法,因为他把握了产品发展的大方向。

但是,当一个方向被所有的人都看到时,又会有激烈的竞争。那么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对手死而自己活下去呢?这便需要功夫了,需要踏踏实实的功夫。

有一个产品的做法让我很感动,他们几乎把最主要的业务都放到了线下。想想看,线下的业务是什么?不就是传统的医疗行为吗?那肯定是要赚钱的。

这给人的启示是,网络医疗不管在线上玩的多么嗨,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线下的医疗活动服务的。只要大家能真正把心沉下去,真的把那些别人看不到眼里的脏活累活都自己扛了,怎可能会有对手呢?

文|野夫  微信:willinew

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资深网络医疗评论人,贝壳社BioMan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授权贝壳社发布

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壳社立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互联网,策略,医疗,垂直类,医嘱,疾病,赢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