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有感于“新西兰40万美元招乡村医生”

2016-03-13 21:17

让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赚点钱真的没那么可怕,这恰恰还是激发医生变得不那么懒惰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如果有一份年薪40万美元的工作向你招手,你会不会蠢蠢欲动?如果这份工作还附带3个月的休假,你会不会觉得天上掉下了馅饼?在新西兰风景如画的小镇托科罗阿就有这样一份“梦幻工作”。然而据英国《卫报》报道,开出如此优厚条件招聘全科医生的镇诊所,在过去4个月竟没能收到一份求职申请。

经营这家诊所的全科医生寻找接班人,却找不来愿意下乡村基层的医生,因为医生们都留恋城市生活。无奈之下,开出了这样的重金招聘。这也让我想到在国内,尽管同样濒临乡村医生荒,甚至更为严重,但看起来,有作为的类似举措还并不多。

媒体经常报道乡村医生驻扎基层的最美事迹,但丝毫掩饰不了这个地带欠债的尴尬。前几天,某经济强省公开许诺,要大力培养千名乡村医生,将通过10年时间,力争使全省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对比一下,当城市内医院招聘医生,已经普遍非硕士、博士不要,还要规培N年以上,你就知道这种医疗欠债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乡村医生荒的国情之下,各级政府是否愿意拿出积极有力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医生到基层行医?

首先,要在基层地区彻底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医生荒明明就是医疗服务荒,应该大力鼓励和放开医生到基层地带提供医疗服务,缓解这种就医难的格局。但现在很多管理者对此不闻不问,毫无作为。任由乡村那些老弱病残的就医者长途跋涉,进城市远途求医,一路折腾,耗钱耗时间。一个地区需要医疗服务,是挪动一个医生的位置,还是挪动这个地区所有病人的位置更容易,成本更低?答案是清晰的。一个基层有了一个可靠的全科医生,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需要异地求医,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就医成本,不会令看病贵看病难社会问题变本加厉。

看起来,现在的管理者很恐惧医生多干活。为什么要固定死医生在一家医院、一个城市行医,千方百计降低医生们提供医疗服务数量及质量的热情,目的真的是为了减少医疗风险吗?我看并不是。也许限制医生获得医院外收入,才是真目的。管理者或许担心,如果医生们能够在医院外获得高收入,体制就会失去对医生的控制,就没有足够的医生替公立医院干活,产生管理危局。但是他们显然也忽视了一点,如果医生们不能够“赚钱”,不能够养家糊口,就会失去提供服务及改进服务质量的动力和热情,不可能实现安居乐业。

当你去基层行医,这违法那违法,手续框框冗繁折腾人,医生们就会懒得到那里去工作。在医院行医,只要不出医疗事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医生们也会懒得去提高服务质量。所以,看病三分钟,依赖机器看病才会那么流行。

无论是乡村医生荒、还是当下成为焦点的儿科医生荒,不正是这样来的吗?

一个工作透支,不堪其重的儿科专家曾经口吐心声,如果儿科能够施行分级诊治,我们儿童专科医院的工作就没有那么累,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处理普通的病例上,那本来是基层医生干的工作啊!

罪魁祸首是《执业医师法》,里面有一条很致命——未经批准,不得行医,意思就是说未经政府批准,哪怕你是医疗专家都不准行医。

就这样,尽管这荒那荒,此起彼伏,表现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数量还是足够,公众对此叫苦连天,但依然没有让管理者真的足够着急起来。

限制过死的好处是,医生们乖乖听话了,不乱动,以公立医院为家。坏处是,变得懒惰而消极。既然在医院外做啥都违法,而且麻烦,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当医者们对职业失去了激情,职业倦怠就来了,当下这种大面积的医荒恰恰是这种集体倦怠的产物,找不到成就感,失去了职业的活力,所以才选择用脚投票。

钱很重要,但又不是唯一重要的。允许医生们到乡村基层地带自由行医,允许儿科医生们在社区行医看病提供医疗服务,甚至允许一切有资质的医生多位人们提供医疗保健的服务。这难道不正是解决当下各种医荒的一把钥匙吗?

让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赚点钱真的没那么可怕,这恰恰还是激发医生变得不那么懒惰的关键,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面对一个急需医疗介入帮助的生病者,当医生们出于一种职业本能,准备上去施与帮助的时候。却有一种冷笑声在不断提醒警告他们,这样做是违法行医的!所以请后退!

在这种鼓励医生不干活和不好好干活的集体氛围下,在谈及医改时,长年关注医改的北大教授李玲曾经有一个愤慨的观点,中国医改是一群脑子不好的人在开特奥会。当自大无知的权力捆绑住了那些想积极认真干活的人,这的的确确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