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胡大一:我想做患者真正需要的创新医疗模式

2016-03-11 10:54

在采访时谈及对于新兴的移动医疗的看法,胡大一说“医疗+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预定采访的地点,是胡大一在和睦家的门诊室。距离预约时间还有几分钟,在诊室外看到等候他的弟子行色匆匆,颇有些紧张的气氛。初次见面,我也不禁随着他的弟子问候一声“胡老师好”。

他的学生马宝琳说“当年听胡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听几小时越听越精神”,我也因此对采访有了更多的期待。

胡大一的名望在医疗界尽人皆知,他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先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及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委员,并担任《中国医药导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介入杂志》等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

在采访时谈及对于新兴的移动医疗的看法,他说“医疗+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从“天一”到“大一”

1946年,胡大一出生在河南一个医生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医生,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是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母亲胡佩兰祖籍在浙江绍兴,是典型的“大户人家”,因家中仅姊妹两人,长女去世早,胡家有延续胡氏血脉的想法,所以在母亲出嫁前,双方就商定,若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儿,则必须姓胡,所以胡大一随母姓。

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胡大一的父母也期盼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于是为他取名“天一”,寓意“天下第一”,没想到,胡大一上学后,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叫胡大一。就这样,将错就错,李家长子就从“天一”变成了“大一”。

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我当时是不喜欢学医的,喜欢外语,想当老师,母亲想让我当律师,但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学科不好录取,报考农林医类的大学比较好考,所以就选择了医学。”

入学八个月后,迎来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毕业后,他被留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先后参加医疗队赴西藏阿里、甘肃河西走廊、河北宽城县和北京密云县山区进行诊疗工作。“我在文革十年中,去了农村,看起来好像我丢失了许多学习时间,但是,我了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态,我们毕竟是一个农业社会,我因此有了抹不掉的农村情结。”

“六七十年代,我们到农村去搞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站大部分是中药,西药极少,我们经常会上山去采药,回来做成丸散膏丹,自己不学不成,当时我们必须什么都做,针灸、埋线我都会做。”

七十年代中期,胡大一任北京医疗队大队长,带领最后一批医疗队到阿里高原执行任务,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两年,“那段经历也是我最重要的一笔财富,对我后来应付恶劣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那里零下四十多度,没有暖气,一年有半年在封山,听不到新闻联播,听的都是印度英语,没有任何娱乐方式,很多人都不敢看书,怕缺氧把脑子念坏了,走过来就是财富。”

从“介入技术”到“心脏中心”

1985年,胡大一考取世界银行贷款的留美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疗中心,进修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

1987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我从美国学到一些介入技术回国后,觉得这些技术很神奇,比如经导管射频消融,不需要开胸手术,就可以根治心律失常,告别药物”,于是他积极致力于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普及,增置设备,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

1991年,他在国内率先成功地开展了射频消融导管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粗标冠状窦,细标大头导管……”等理论和操作方法,使手术时间从早期的10到12个小时缩短为0.5到3个小时。

1993年,胡大一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家综合医院心脏中心,融心内外科及相关检查实验室为一体,改善了综合医院心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发展滞后的状况。

1995年,胡大一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呼吁“有胸痛上医院”,并和院外急救系统结为联盟,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一条龙服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从“双心门诊”到“心脏4S店”

“随着做医生的时间推移,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我逐渐接触到过去不曾意识的问题:来心血管内科就医的大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惊恐、抑郁……使我意识到身心全面健康的意义,意识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形而上学和苍白无力,我开始摸索作为一个心血管专科医生如何实现对患者身心全面服务的道路”。

经过8年的摸索,他开始倡导“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双心会诊”。

“双心门诊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模式,而非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按照患者的需要安排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门诊。我希望的双心门诊就像当年我积极推广的介入技术一样,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每家医院运营的必须。”

继“双心门诊”之后,胡大一再次创新提出“心脏4S服务”模式,呼吁医卫界更加重视心血管患者的康复管理。

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在胡大一的带领下创建了“心脏健康4S俱乐部”,为会员提供意外情况的紧急救援(Emergency Service),心脏的定期检修(Screening& Treatment),量身定制的心脏康复(Specialized Rehabilitation),心脏的定期养护(Regular Follow-up Support)的“4S服务”,涵盖了疾病咨询、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健康管理服务在内的心血管健康全程服务。

“心脏4S店”的创新之处不在治疗,而在于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心脏4S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再等人生病”,而是为有肥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提供早期心血管健康管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心脏4S店”的另一个服务亮点就是 “店内工作人员”根据已经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心理、运动、营养、戒烟”五大处方,提供个性化的后期康复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治疗效果,减少心血管意外再发的危险。

“心脏4S店”覆盖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程,形成互相衔接的连续医疗模式,重构了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三年时间全国已出现一百多家“心脏4S店”,除了一些国家二级医院,中医医院和民营医院外,民间资本也纷纷盯上了这个市场。“我不排斥和他们合作,我是开放式的,我一个人做得再好也没用,我自己也注册了一个医疗管理服务公司,我的团队认为应该控股,但他们不理解我的意思,我就是想吸引更多的人来做,然后引导他们走正路。”

“现在恒大想投资医疗,山西长治煤老板也想投资医疗,既然都想做医疗,关键在于做什么,和大医院搞阵地战、肉搏战是没用的。大医院是垄断方,垄断了医生和病人,民营资本必须搞游击战,和毛主席学学,搞轻资产,搞服务,然后再利用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先进的手段,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样医疗就活了。”

“不能只办一些等着捞人的医院,医生研发的都是捞人的技术、打捞的工具,然后等着发大水,结果捞上来一半是死的,一半奄奄一息,每天很忙很累,居然还感觉有成就感。应该研发预防疾病和慢病管理的技术、工具,这是社会需要的,所以一定会成功。”

【宁静】为了更多人了解和接受“4S”服务模式,您是否愿意做更多的尝试?比如“互联网+医疗”的结合。您对目前新兴的移动医疗有什么看法?

【胡大一】“4S店”模式出来以后,互联网的跟进是必然的。它会让公众更便捷地了解疾病,也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打破大医院对资源的垄断,患者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更合理使用医疗资本。

我一直认为医生治病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没有一个医生可以一次性看好一个病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随访患者应该是职业习惯。而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生是不可能进行随访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服务团队来帮助随访,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只有随时反馈信息、不断汇总才能建立大数据。

大数据是纵向的,必须是地对空、空对空结合起来,简单的空对空是不行的,所以,医疗没有面对面是不可能的。大数据的产生,对我们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调整,对医保付费机制的调整,对全面提高医生的知识水平,对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对控制医疗费用都非常重要。虽然很多医院不屑于做这个,但我认为,医疗+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待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