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加号被禁以后 “患者管理”还能走多远
最近,卫计委关于取消医生在商业公司的加号服务一事可谓在移动医疗领域传的沸沸扬扬。有人大呼此举甚赞,将有效杜绝医院号贩子。也有人叹息这是对新事物的扼杀,移动医疗将迎来一次寒冬。总之,关于此举言论流传甚多,我想各位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移动医疗“加号”被禁,另一核心服务“患者管理”又能走多远?在对二者的比对中,笔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二者的相似命运。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针对患者的服务应用, 根据不同服务定位的细分后冠以各种不同的应用名称,如“随诊”,“慢病管理”等等。其实质是管理患者资料并通过互动向患者提供“诊后”服务, 很多家移动医疗公司都是以此项服务为产品核心。区别于“预约挂号”“加号”的诊前服务,“患者管理”专注于建立患者与其首诊医生的长期联系。通过在移动端网上互动,患者能在医院找到该医生获得便利的问诊机会或就诊机会等,从此以后,该患者病历情况便会存在于该应用的“患者管理”系统中。医生可在此系统中通过管理持续跟踪患者状态,目前主要通过电话或图文给予患者后续的用药指南和健康追踪,一来便利了患者,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了医生的服务,从而加深了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度。
然而,“患者管理”系统中的患者来源自哪里呢?目前一般获得患者的流程是:患者直接来到医院看病时,在挂号医生看病过程中,医生会引导患者扫描其类似“个人诊室”的二维码,进入该医生“个人诊室”的患者管理系统,从而建立了患者与医生的固定联系。
既提升了对患者的服务,又增加了医患粘性,好事啊!一切似乎并无不妥。但是,细想一下:患者的来源是通过医院提供的诊疗场景,而“患者管理”软件的提供方为移动医疗公司(第三方),通过“患者管理”软件所建立的关系是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此处并没有医院的影子,那么患者究竟属于谁呢? 众所周知,市场化环境下的医院品牌体现为能吸引多少新患者,能留住多少老患者,而目前移动医疗公司的“患者管理”工具实质是对医院本身的患者资源分流。从价值逻辑上看,是存在不合理性的。那些本来是因为医院名气而来的患者,在医院接受过一次诊疗后,很自然的转变为了医生自己的资源与移动医疗公司的资源。脱离医院的约束,在移动医疗平台上管理患者,将患者资料的所属权以及使用权交给了医生手里与移动医疗公司手里。这对于现有医院的管理体制而言,恐怕是难以长期容忍的。
或许,现在所谓的“患者管理”概念还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风得意,认为找到了一条连接医生与患者的不错途径。殊不知,在“患者-医院-医生”的固有体制内,第三方在没有创造更多的利益,只是企图跳过某一方而分享既有利益的情况下,是难有持续长远发展的。等有朝一日,医院将自己的患者管理权像今天的“加号”功能一样,彻底收回到自己的管理体系内,让医生通过医院自己提供的的患者管理系统以服务于患者(患者资源所属权为医院,而患者资源管理使用权交给医生),禁止医生使用外部技术来获得医院本身的患者资源所属权,这对于目前的“患者管理”也是致命的。到时,不知又会有多少移动医疗公司应声倒下。
从加号被禁,就有人猜测,移动医疗的灭顶之灾到来。我们不难看出,医院对己有资源的把控力度可见一斑,“任何在体制内的盈利模式都是死胡同”。一旦医院开始觉醒,开始涉足去真正的保护自己的核心资源(患者资源),那么目前这种“患者管理”做法将很难持续。
当然,难道说移动医疗真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吗?也不尽然。基于医院自身场景下的医生和患者关系建立以及患者服务,优化医疗资源的事就交给医疗行业人士去做吧!移动医疗公司该去做更加有“技术含量”的事。比如通过互联网思维,帮助医生通过新的途径去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患者受众;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对称性,让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获得更好的医生服务,也让专家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病人,提高医疗效率。这些,不是为了去跟体制内的既有利益方抢资源,而是让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加速医疗改革。那么对于这种,相信医院、医生和患者都是非常欢迎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