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炮轰于莺谈规培的医者:不要被愤怒绑架了最珍贵的理性
近日,有关深圳规培医生散步讨薪一事(欠薪1890 万元!深圳规培医生市政府门前散步讨薪)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医疗圈大V们也纷纷发表各自观点。@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这样说...一,现有医疗环境中,规培是必然的国家政策,不会改变。二,年轻医生为自己维权没有错,上街散步前需想好后续策略。三,微博里摇旗呐喊的同行,三思一下,你们为何不上街?仅仅是没有勇气?四,从医道路从来就是艰苦漫长的,无论是收入还是知识,都是苦尽甘来! 但她此番言论中的“苦尽甘来”,成为网友“围攻”的焦点,纷纷指责于莺“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经常看见医疗圈某大V在公开场合,多次嘲笑奚落“那些无知的患者”,充满了鲁迅式的斗争风格。这种争强好胜的风格看起来很受媒体欢迎,被解读为尖锐,我还曾在某专业媒体上,见过一篇的评论,标题直接是“畜生!”。写了10年时事评论,这种如此戾气的标题我还第一次见过,大开眼界。
理性的评论者特征之一,就是就事说事,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真诚见解。尽管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一个人抱着诛心论,带着恶意去揣测别人观点的动机,给别人的真实表达恶毒的扣上道德大帽。其实传递的意思是,你闭嘴,我很生气,不准再说了!因为生气和受伤,所以我可不想听你说话。在这里,偏狭的情绪绑架了你,你才会把说真话的人当成了“假想敌”,甚至会误以为,眼前的痛苦问题就是这些人造成的。你以为,自己越去狠狠地与之战斗,就是在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回到谈规培这件事情上来,于莺的“苦尽甘来”论代表着一种医者思维,那就是务实主义、长者心态,先不批评不抱怨,以解决根本问题为核心。不管“规培”有多么可恶和有害,但既然已经走在这条路上者,何不先接受它,然后再试图慢慢改变它。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令一种偏激的斗争思维,满眼都是它的害处和弊端,甚至因此半途而废。或者用激烈的方式去与之相处,很多时候,你或许得逞,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斗得遍体鳞伤。在现实的世界面前,不要太意气用事、自以为是,计算和拿捏好进退的尺度,有进有退,有争取也有妥协,这才是成熟人的正常反应。
在深圳规培医生散步讨薪一事上,有愿意参加散步者的自由,也有不愿意参加散步者的自由,绑架自由者首先为大恶。
年轻医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于莺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先学好真本事,这才是折腾和改变一切的根基。生命有限而宝贵,你在愤怒和折腾这条路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你离真本事这条道路就难免渐行渐远。“苦尽甘来”强调的就是先低头再抬头的生存之道。
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要把患者当成“假想敌”。他们和医生一样,手无公权力,所有的游戏规则都不是就医者制定的。任何企图靠批评患者无知来解决医患问题者,都是耍流氓,试图掩盖背后真正的矛盾——管理者的责任缺失。要谴责的也永远是暴力,而不是无知。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智贤不肖者,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规则是否保障了医者的行医安全。避开规则和管理者不谈,试图将怒火烧向就医者的无知,就是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思维,你真的愿意成为这种思维控制下的棋子吗?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把长者当成“假想敌”。长者是一个阅历丰富,愿意发表观点,指点提携后来者的仁者。他们身上很少有戾气,愿意包容个体的缺陷和不同,海纳百川有容纳大,所以在这些人的字典里面,你很少有愤怒和批评这样的词汇。但却太容易被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误读为软弱和冷血,甚至视之为敌人。相反,那些热爱宣泄情绪和攻击别人的投机者,却非常容易吸引眼球,受到欢迎。
我不去批评不去为一件事情愤怒的时候,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态度。只不过务实的人喜欢抓住真矛盾——只有你自己足够强大了,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应该要到哪里去,世界才会真正为你让路。不成熟的人则只见树叶不见森林,把怒火烧向个体,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滑稽可笑的。无知的医者和无知的患者,只要被自己的愤怒击败,一旦失去理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把别人的好心当成了对自己的伤害,选择反击。
好好想想,规培这件事情上,谁才是你真正的敌人?不要再用炮火去误轰“友军”,让真正背后的敌人在背后好笑得利。毕竟,你抗议现实的资源本来就有限可怜无比。那些炮轰于莺谈规培的医者,不要被愤怒绑架了可贵的理性,做出错误的言行选择,让你的愤怒被别人利用而消费。如果改变医疗的格局,促进医改的天翻地覆,要靠一个国家乳臭未干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去完成,这会是一个残忍的笑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