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医院社区化有助于医院信息管理

2016-01-28 07:40

医院与患者共同拥有信息,理应与患者及家属共享,而实现这样一个管理目标,需要对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医院去军事化,实行社区化管理。

昨晚参与了健康界微信群举办的一场《当医者遭遇记者》新书发布会,聆听了作者华西医院宣传部廖志林部长与南航急救门新闻采访记者张洋的对话,感触颇多。

一是感觉传统的医院都几乎是按军事化的体制来进行的管理,即使在医院内部,信息也非常不畅通,以至于发生纠纷纠纷时,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无法洞悉事实的全貌。从而造成面对记者采访时,医院所有的人都没办法准确、有效客观而全面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与患者家属的质疑。

二是感触一旦医疗意外发生时,患者及家属的反应与医院的应对非常不匹配,家属往往心急火燎,很多医院则是反应迟钝,手足无措,而身在病区和医院内就诊的患者们更是不明真相。因为大家仅仅各自住院而已,对于发生意外的那个患者和家人全然不了解,对于医务人员了解也有限,至于医院诊疗流程知之甚少。患者的意识基本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统一的患者角色,由于医院未实行社区管理模式,患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医院社区成员,需要从客观中立的角色看事件,立场基本上不是客观的社会人(患者),而是站到同情患者的一边的江湖角色上了。而医务人员呢,也由于没有医院社区的概念,只管各扫门前雪,庆幸自己没发生意外的同时,只能暗暗惊叹与同情发生意外的科室与医务人员了。

三是感触有些记者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而完全受制于社会人群的好奇与舆情追捧。在这样的环境中,医者要与记者打好交道,满足社会舆论的消费需求,医院的信息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仍然采取封闭式的军事化信息保密管理,而不是社区化医院的信息开放,则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未来医院面对社会信息知情需求,需要开放的很多。譬如病历,对于患者来说有的确需要信息保护,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给患者看。经常出现正在住院患者本人或家人想要借阅病历看看,即使没有对患者需要保护的信息,也很难全让患者或家属阅览。病历不给家属看,让患者或家属对医院产生各种联想。出院时患者想复印病历,也被告知主观病历不能复印。这也可能引起患者对医院的怀疑与不信任。一旦发生医疗意外,足以让纠纷立即暴发。

患者出院只能拿到一个出院小结,要复制的病历也只能是客观医疗文书。最能反映医生水平的病历主观内容却不能得到,这是否反映了医院管理的整体不自信。也反映出医院不把患者当医院社区成员,也就是否认了医院是社区的模式。军队就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患者可不是军人,患者是社会成员,来到医院是病区成员,他拥有作为社会人的一切权利,包括医疗信息的完全知情权(实施保护医疗的内容可以单独记录)。

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技术能非常系统与及时,医院信息完全可以迅速进行归集与分析处理。如果有关患者的医疗信息对患者足够开放,尽管增加了病历质量管理难度,但也会营造一个较好的纠纷预防环境,并能大大地增进患者和社会对医院的信任。

在医患互动交流的现代医学模式中,再也不能把患者当军队的普通士兵来管理,而应该当着具有人格尊严、自由平等和医疗信息所有权者来对待。有关患者的全部医疗信息不是医院的专利,而是医院与患者的共同拥有信息,理应与患者及家属共享。而实现这样一个管理目标,需要对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医院去军事化,实行社区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恶性医疗纠纷、满足记者服务于社会群体的新闻舆论采访报道与监督的社会权利。

作为一个医道人,也许说这话会遭遇大家的斥责与痛骂,但要做好医院,必须实行无障碍管理,以开放、挑战自己的心态来管理医院信息,发挥大数据医疗的社会人文作用,让信息服务于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服务于患者和社会,我想,当医者遭遇记者的时候,彼此一定能愉快沟通,相互理解与包容了。最后要感谢健康界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也感谢有机会第一次倾听医院信息管理者与记者的面对面交流,让自己有了更深入的对医院社区化的思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社区化,医院,管理,患者,病历,医疗,家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