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有二个层次,一个是宏观管理,指的是整个体系的管理。在医院内的管理事实上都是在体系制约底下的管理,所以政策不同,做法就会不同,例如实施DRG或论量计酬的政策,在医院的管理上就会有所不同。政府做不做区域医疗规划(在台湾称之为医疗网),对于医院的管理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微观管理就是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就是体系的基层管理。每个医师在执行临床工作时,也是在做管理,例如应用clinical guidelines 就是在做管理。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探讨医管人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医疗照护的特性
要了解医管人的挑战,必须从了解医疗照护的特性开始。我们可以从需求面与供给面来看。从需求面来看,医疗照护的特性包括:
• 需要时间、地点、内容常不可预测。
• 需求未能及时满足,后果常非常严重。
• 病患常不清楚所需医疗的内容、价格及品质,也就称为资讯不对等。
• 80%以上的医疗费用,为20%以下的人使用,所以保险有其存在的需要。
• 医疗照护的边际效果(效用)快速递减,也就是医疗照护不断的提升,但是随后能增加的效益却是降低的。
• 具奢侈品特质, 所得提高,消费随之大幅增加。凡是医疗的成长,或人们对医疗的消费的增加都是大于经济的成长。这个从国家间的宏观的角度来看,或是个体间的微观角度来看都是一样。
从医疗的供给面来看,医疗照护的特性包括:
• 高度专业。在愈发达的国家医疗专业人员养成的时间愈久。在台湾如果一个医师要能在区域以上的医院看门诊,培训的时间要长达13年。
• 医病间资讯不对等,供方市场。
• 供给诱导需求。
• 为科技、人力、资讯、资本及管理密集的产业。
以台湾区域级以上医院来说,一床的人力需求超过要3人(FTE ),虽然帐上可能未达3人但是清洁、洗缝、保全等外包人力合计,必然超过3人。医疗产业当然是资讯密集,并且这部分还有长足的进步的空间。至于资本密集,在台湾区域级以上的医院一床的成本要3百万(新台币)以上。所谓管理密集指的是部门多、专业人员多。一般而言,管理幅度大,愈不容易管理,每个部门都是专业,所以管理困难。
在生产中,少样多量最容易做到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但是以医院以为例,医学中心 药品大约超过一千种,库备品大约超过七千种,非库备品可能超过数万种。在台湾医疗项目(价表)大约三千多种,快四千种,每一种医疗项目需要集合不同的专业人员及设备,所以人力及设备常容易发生闲滞,所以大者恒大,规模够大才有足够量。
此外,医疗照护是报酬递减。最佳化的医疗投资就是从投入健康促进与初级预防开始,进而提供初级医疗,其次再投入其它较昂贵的医疗。依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随着投资报酬递减的情况,发展至可负担的医疗为止。例如:Small Pox的预防最便宜、效果最好,B型肝炎较贵但效果也不错,子宫颈癌预防注射则较为昂贵。台湾基本上是沿这个发展轨迹,算是相当成功。沿着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报酬依次递减的情况。
医疗照护资源分配
医疗照护的分配议题,可以轴线的两端-社会的公平与个人的公平来看。一个国家要发达强大必须做的两件事,一是教育,二是健康照护,虽说社会主义分配与资本主义分配各有优缺,然而,唯有这两件事情就是必须基本上采社会主义来分配。因为这是所谓的建立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
以宏观的角度而言,要做到最佳的供给策略,达到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的目标,必然要采取的策略就是计划经济。所以好的卫生官员会采取这个手段,也就是政府介入、强力规范。许多医院管理者不仅是在医院的微观管理上很出色,也为医疗体系的宏观管理奉献很多心力。所以,一个好的医院管理者不仅仅只是将医院的管理作好。
基于几个理由,政府必然介入医疗的管制,理由包括下面几个面项:
• 财源筹措
• 人力培育、设备配置及医疗建设
• 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
• 确保医疗品质
医疗财源的筹措,不管在两岸,以及世界各国都可见到政府的介入。人才培育也是从医疗工作者的教育、资格要求等等都被管制的状况。因为供给诱导需求,所以供给面也需要被管制。即便是以自由市场著称的美国,医疗依旧是个高度管制的行业。早在六0年代,美国即有CON (Certificate of Need)来管制医疗机构的设置。所以,个体管理者与宏观管理者必有矛盾,宏观管理就是体系的管理。
在财源有限的情况下 有三个向度是要考量的。第一个是要让更多没有保险的人纳入保险,这是没有保险的民众所关心。二、未包含在保险内的服务项目纳入保障范围,也就是自费项目愈少愈好。这是医疗提供者期望的,如此,医疗服务就能得到给付。三、个人分担的的占比越少越好,这是健保下民众所关心的。想取悦所有人的就是三个面向都提高。但是在经济学的理论中,资源是有限而欲望则无穷,所以这里头必然存在矛盾。而各方站在自己的角度,不理解矛盾的存在。而了解矛盾,才能纾解矛盾。医管人每天都在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当中充满矛盾。所以记住医疗服务边际效用递减、以及资源的限制。
宏观管理:医疗体系的管理
宏观的总体策略有二,其一是以公共财源为主,追求就医公平,也就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这也是人类的愿望。其次是追求效率,这可以是宏观的效率,也可以是微观的效率。在台湾是以引进民间的力量来改善效率,在1989年夏天,台湾的经建会就决定,民间可以做的,非营利单位可以做的,政府尽量不要做。除了民间不做的领域或区域再由政府来做,而选择民间愿意做的就由民间来做的理由是民间机构很灵活,在效率上比起公部门要来得好。
资源配置非常重要,目前在台湾绝大部分的医疗需求可以在当地获得解决。如果有一个医疗机构骄傲的宣称他们80%的病人都是从外地来的,那代表是医疗系统的失败。宏观的效率与微观效率是不同的。在微观的效率指的是经济规模,也就是愈大愈好,而宏观的管理看到是报酬递减,所以分散反到是好的。
医疗体系的三个目标:一是健康、二是公平,也就是没有因贫而病,也就是财务风险分担,第三是满意,也就是达到抚慰人心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三个目的需要财务来提供资源,组织与管理资源才能提供服务,进而达到医疗体系的目的。而贯穿这些医疗提供要素的就是宏观的管理。
微观管理:医疗机构管理
以一个医院来看,会有营运收入,也有两块的支出,一个是资本门,另一个是经常门。资本门牵涉到人员的训练、建筑与设备等。经常门包含人员薪资、保养、与其他经常支出。在公立医院最糟糕的是资本门给很多,经常门没有配置。例如某地方政府就曾出现有司机、有医疗巡回车,却没有油钱的情况。因为资本门由卫生署补助,经常门要地方政府筹措,地方没编列预算,导致系统无法运行的情况。而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资本门看得到,经常门看不到。这部分在私立医院就不太可能出现。如何让公立医院的运作像私人医院一样将分配做得很好。这就是要法令规章、领导人才等等来配合,这是很大的挑战。
医管人有很多的机会到公立医院也可能到私人医院,这当中有很多的工具可应用,例如,现在资讯系统很发达,资讯的揭露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医管人必然会碰到的困境是资源配置。临床专家所面临的资源配置困境在于新的技术及设备通常十分昂贵,有些对健康及生命延长的边际效果不高。所以如何有效的配置就是一大考验。所以临床上开发使用clinical guidelines 就是资源配置 。 医院院长所面临的资源配置则在于扩充规模与“地盘”,增加收入及盈余。卫生主管所面对的除因应临床专家及医院院长之创新及扩充压力外,更需顾及偏远及弱势地区人民需求。在资源有限下,都会区扩建一千床,代表偏远乡镇将减少医疗资源,及更难聘请优秀医事人员,这就是所谓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冲突。
医管人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医疗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减少的。随着科技愈发达,所能做的与所需要做得愈来愈多,所以医疗人力需求与成本也会不断的提升。此外,医疗的特性使得经济成长下,医疗需求随之增加。然而,现实环境面,我们却面临医疗人力短缺的情况。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等再再冲击医疗环境。未来医疗人员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会增加,也就是医疗保健产业的在整体经济的占比会提高,因为愈来愈多需要照护的人口,这是挡不住的趋势。
而医管人到底是要从事微观管理或宏观管理?我个人有幸,两种管理层面都参与过。而当我们自问我们到底是宏观管理的遵从者或参与者时,我认为要当个参与者,不要上面政策一动,下面就在忍痛,要跳脱原来的位置,微观管理要了解宏观管理才能做对的事情。所以在医院从事微观管理的朋友要参与宏观的管理。站在自己的位置也要了解站在不同位置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了解病人的角度的观点。站在病人的角度,大家比较能妥协。
微观管理的技能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资材管理、财务管理、资讯管理等等,这些当然都要学,但是要在宏观下学。我也认为医管的同仁要对宏观管理有所了解,才不会格格不入,或者很难调适与理解别人的决策方式。这个挑战会持续的存在,只要有医疗需求的存在,挑战就会存在。
图文/【杨志良 台湾 亚洲大学教授、前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署长】
引用/【医院管理论坛报海外版、本版主编:张焕祯 台湾联新国际医疗集团总执行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