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系医疗战略转型有了“duang”的感觉
基于多年来对民营医疗的深度观察了解,基于对民营医院大运初起、战略转型趋势不可挡的总体判断,从莆系医疗目前投资医院的分布和类型来看,莆系医疗或许过于看重所谓产业生态布局,而忽视了医院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因为民营医院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基于医疗技术积累的持续市场化能力。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中的莆系医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矛盾体,道阻且长。因曝光负面而全面光明,因批评存在而医院进步。尽管2015 年经历了从热门、分化、再到市场、投资回归理性的起伏。不知是因为这种起伏,还是莆系医院自身的成长速度和体量,能否开始静下心来着眼于2016年医疗服务与产品思路,面对运营低迷困惑,做好医疗服务连接平台,是否有决心在一两年内,成为民营医疗领域一个引领者,这应该才是莆系医疗想做的。
莆系医疗战略转型的现实
如今莆系医疗在做转型中的抱团发展,如同一艘所有莆系医疗人命运都捆绑在一起的大船,迷惘、焦虑、奋斗与憧憬错综交织在一起。看上去莆系医疗不少集团公司转型论坛会议不断,好像漂亮口号连连闪闪发光,潜力无限,但暴风骤雨突然袭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出路。因为旧的运营模式已经分崩离析,不得不用近20年的沉淀来拼,来赌,求得在天翻地覆新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说到底,莆系医疗现在追求极致是对生存的渴求,能不能在社会非议的重压下,攀升到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的境界,才是莆系医疗战略转型的终极命题。这件事听上去顺理成章,但是有很多环节的实现情况,的确无法直接预估。譬如,最明显的是不少莆系医院越来越成为大众品牌,越来越缺少了“口碑”的属性。网络竞价排名上的整合越来越多,医疗服务实力的提升却越来越少。
在如今价值多元的年代,现实的医疗市场环境下,对于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来说,信念尤显珍贵。不论是医疗资源、患者资源、品牌实力、医院文化等等都处于积累阶段,生存是头等大事。现金流、收入以及利润等财务指标很容易成为医院投资方和经营者的集中关注点! 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和不断改进,这样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和品牌不断的适应这个时代,不被消费者抛弃。遗憾的是,医院为了自我保护而维护现有运营路子,仍然过分激进的在做达不成的业绩目标,医疗服务不丰富,产品同质化等等短平快思维,最后给医院运营带来的只是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定价策略和网络营销渠道的不匹配导致了线下诊疗服务环节的分崩离析。
2016年莆系医疗必将随着升级转型的促进,很需要医院在内功、实力等硬件参数上大作文章。如今考验民营医疗市场生态链把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时间到了,显然,那家医院能够最先转型升级,最佳验证也就是医疗服务生态链把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成功医院靠得是深思熟虑系统成熟,靠得是内功实力的逻辑而不是广告宣传营销的本因,真正的原因,是需要找到能够具备医疗服务本质的所在领域。不少所谓成功的医院不是因为做得早就明白了投资医疗的价值原理,而且在用同质化的产品去做了坚持。即使把医院运营的招数使尽了,简单粗暴技术含量低,却年年亏损的医院到处都是。
莆系医疗战略转型两种现状
一方面,莆系医疗不少医院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不差钱了,但钱是继续大范围地投放在广告与竞价上,而不是投在技术引进、专家引进与设备引进上,对自身的生存危难有清醒的认识,与百度竞价排名争议之败后,能敏锐地意识到医院运营管理必须因时而变,实现转型升级,主张通过诚信、益民、实力、本质四个方面实现莆系民营医疗的强院梦,对于着重扩展规模的莆系医疗来说,这些无疑都是进步的观念。
但另一方面,莆系医疗又过于自以为是,对自身医疗服务能力的边界缺乏基本的认识,缺少医疗运营的敬畏之心,凸显在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风险方面依然薄弱,这使得莆系医疗对医院的管理、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服务精神,都不具备规范水准的落地方法。其业务范围也就无法从过去的专科领域向综合多学科方向发展。整体性地战略层面设计异想天开,缺乏切实缜密、稳扎稳打的实施方案,最终会把转型升级引向了铤而走险的利益赌博。不切实探寻自身医院的实质性问题,谈何接地气地进行自身医院的转型升级? 若未能及时反省与转型升级接轨的重要性, 唯有清晰运营理念及办医院方向,在集团公司内化之后,将转型升级模式再输出到旗下医院,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实现自我进化,达成一种去芜存菁的境界,也就是“duang”的这种感觉。
基于时代的变化,当下民营医院转型的终极思路,应该是做定位的彻底转变。 因为如今消费者医疗需求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提高效率,忽略品牌和内功的优化,只是简单的把生产力和高配置等同起来,让经营管理者最纠结的一件事情就是遭遇到医院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无法匹配、常常难以平衡、甚至自相矛盾。与其说民营医院推出低价套餐策略是迫于运营的压力,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 遗憾的是不少民营医院虽然已经属于被动应对市场的需求,在做出改变的时候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一方面为了长期目标所积累的宝贵资源或发展机会被不断地忽视、搁置甚至浪费;另一方面为了短期目标,经营者像消防队员一样疲于应付,而医院像蚯蚓一样在前进途中扭来扭去,但是与最初的愿景和目标却渐行渐远。 如果方向错了,即使再努力除了感动自己可能并不会收获鲜花和掌声。民营医院推出综合性业务科室的尝试值得肯定,好的医疗服务实力硬件的确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但显然不是全部。与其不得其法的埋头苦干,倒更希望民营医院能在“选择大于努力”的道路上驰奔。
换句话说,莆系医疗是不是真正代表整个医疗市场目前还无从验证,唯有观念转型,才能让民营医疗的概念和医院能力效果和明显的差异化医疗需求保持一致。譬如,如何让患者接受同质化医疗服务产品,不仅是产品短期可用性和占有率的问题,更是长期角度上面对医疗服务行业内竞争的必要手段。只有让患者的关系和信息沉淀在医院自有医疗服务产品中,才能提高迁移成本,提高增值服务的转化率。
莆系医疗战略转型的两个思路:
就目前莆系医疗有什么看点来说,整个医疗市场依旧是槽点颇多,亮点颇少,创新乏力。2016年医疗市场的主基调,我认为会是觉醒与创新。当前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重点发力方向在哪里?崛起还是陨落?是否具有高度的软硬一体化实力,能否打造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医疗服务产品?这些所谓看点也是莆系医疗战略转型可否继续的分水岭。
如今是消费者在真正掌握选择权,动一动手指头就能对医院生杀予夺,当消费者轻轻松松就可以从一家医院、一种医疗服务切换到另一家医院、另一种医疗服务的时候,当医院每天因为病患的选择权而如履薄冰的时候,病患才真正是医院的主宰者。这时就变成了医院要对病患忠诚,而不是病患要对医院忠诚。 从病患选择医院来讲,已从以为单纯的品牌转化成品质为主。没有品质那来的品牌?时代变了,医疗服务也要跟着变。因此传递价值医院转型的终极思路是转身,过去是面朝创造价值的医院,背对病患,现在要反过来,面朝病患,背对创造价值的医院,这样才能拥有比较光明的未来。
医院可持续运营需要精耕细作和长期积累,需要更加关注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也就是说需要关注过程管理和患者体验;关注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更应关注的是无形资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口碑、品牌、业绩提升新突破口。其实,突破口这个最核心的点,还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问题是怎么样去找到这个痛点,实际上是最难的一件事。
第一个思路是医院需要与病患医疗需求去结合。消费者是要接受他认可的、他认为需要的、他认为值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的价值,消费者认为值他就值,消费者不值他就是不值,和本身的利益厚薄是没有关系的!现在医院过份注重消费市场,实际上很多病患医疗需求在民营医院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病患需求明确,民营医院可以直接跟病患谈得清楚,病患的需求一旦跟医院创新结合以后,完全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回报,这样能够支持医院在下一步的创新。
第二个思路是重构医院价值链,控制好转型节奏。对有基础的转型医院来说,转型路径无非是品牌、组织架构、渠道和产品四个维度,而这其中,组织架构和渠道是民营医院最容易上手的。在整个转型中,民营医院最大也最为陌生的挑战是品牌塑造和对消费者市场的需求把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