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的商人给我们上的一堂急救课
近日,52岁的上海商人吴坚在长沙乘坐公交车时突发心脏病。他恰好随身带了几万元现金,就掏出1万元,请求司机和乘客救他一命。大家将其护送到附近医院,并帮忙办理住院手续。吴坚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司机则婉拒了1万元感谢金。事后,他告诉记者,自己做生意走南闯北,经常听到有人发病倒地无人救助的事情。当时之所掏出1万元就是想让救助者放心,自己不是讹诈而是真的需要他们的紧急救助。他说,我不是作秀是自救,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屡次看到有人发病倒地却无人救助的新闻,舆论焦点无一例外地指向人心冷漠和道德沦丧。可是,生活经验告诉我,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事实。因为很多时候,倒霉的遇难者在遭遇突然发病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痛苦和恐惧所控制,忘记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向身边人发出求救信号。有研究调查发现,你向一个具体的对象求救,告诉他,你发生了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相比你纯粹的痛苦呻吟沉默不语而言,得到帮助的概率更高。
前不久,我接诊过一个极端而真实的就医者。一位突然不能正常行走的男白领,在登机前,还选择硬撑,心存侥幸,企图登机,不愿意向身边人求救。庆幸的是,机场安检人员及时发现了这种异常,阻止了其登机,最后当天他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抢救室,这是一种随时可以夺走人命的低钾血症,假设当时他上了飞机,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国人有一种生活习惯,遭遇急病,不喜欢开口向身边人求助,去麻烦别人。因为平时生病的时候,也不愿意去麻烦不够熟悉的人。向陌生人求助成了一种集体性的心理障碍。很多时候,当事者还心存侥幸,误以为,熬一熬等一下可能病情变得好转,这种心理也让第一时间的呼救被拖延,发不出声。但糟糕的是,一些危急的病情因为这种乐观被延误,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要知道,急救贵在争分夺秒,每一分钟的时间管理都意义重大。
有人说这是作秀。当事人却说,我不是作秀是自救,而且是很聪明的自救,拿钱出来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善心。我非常认同他的这种判断。这是一位聪明而务实的自救者,突发疾病,引起注意力积极求救。这种求救是高效率的,明确了具体的求救对象——公交车司机。掏钱一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骗子,生急病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二是打消助人者的后顾之忧,不必过于担心到医院就医的费用问题。他也因为这种务实和及时的“个性”,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成功的脱离了危险,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包括急救在内的许多公共服务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公共场所缺乏成熟的急救体系,还有太多的民众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急救知识培训,形成一种有效应对危机的急救意识,呈现出来的就是种种经验不足和体系的缺陷。而弥补这种不足,不但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尚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种客观现实下,个体的积极自救变得异常重要,个人的改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二者齐头并进,才足以让生命得到最坚实的保障。
生命受之父母,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重如泰山。呵护生命的安全,首先是个人的责任,其次再是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所以,何时何地,都让我们成为一个积极而聪明的自救者,放弃那种遇难死撑不求救的生活陋习。走南闯北的商人就这样,给我们上了一堂充满正能量的急救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