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99”事件(亦称南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焦点就是:救护车该将张姓急诊病人运送往何方?这事件折射出我国的急救现状。
中国的急救体系如同一面到处漏风的墙,千疮百孔。
当一个病人罹患急症时,美国整个服务流程是这样的:
中国也不例外!
环节1:病人罹患急症,第一反应者,如警察、保安等,必须迅速介入,提供救护。这个时间段仅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往往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尤其是心跳骤停病人,更是争分夺秒,这就是黄金十分钟的由来。
有个典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在发达国家的,全民急救培训已深入人心。在大型公共场所,如遇急救病人,相关人员会迅速介入,特别是心跳骤停病人,第一反应者会立即进行心外按压,充分利用黄金十分钟的时间。反观我国,一旦出现急救病人,现场人员大多一筹莫展、抓耳挠腮,从而使有些极危重病人失去了最富贵的抢救时间。
今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处理了一起某医院现场抢救不力的例子,教训殊为深刻。患者王某因“腹胀、胸闷、咳嗽”无家属陪护时去某医院就诊,在收费处等待缴费时突然晕倒,患者倒地9分钟内,先后有2位护士和5位医生到达现场;患者倒地6分钟后,两位医生才对患者实施了约3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确认患者无生命体征,停止抢救。事件发生后,调查组认为这事件是一医疗抢救不力事件,主要问题是:医务人员急救意识、技能严重不足,院内急救流程混乱。连在医院里都会出现急救意识严重不足,抢救不力,遑论医院外。故而,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强化全民的急救意识,提升全民的急救技能,尤其是胸外心脏按压等关键技能。
同时,对无家属陪护的急诊病人,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流程,能够有人鞍前马后为病人“跟腿”,真正体现人性关怀。对此类病人的处理往往显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半年前,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做好疾病应急救助基金2015年第一轮申请工作的通知:
通知涉及到两点:一、做好疾病应急救助及救助基金申请工作;二、积极协调做好救助基金审核支付。这对符合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范围的病人来说不啻是个福音。目前,该通知已层层下发到县市。但对大急救的体系完善而言,仅设立这项基金无疑是杯水车薪,政府应该高屋建瓴,谋划完善整个急救体系的长远规划。
环节2:急救医疗服务调动中心紧急启动,派遣专业急救人员急赴现场。平心而论,120急救中心跟以前相比,服务水平已有明显的提升,可跟急救的宗旨来说,仍存在很大的距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急救网络网络无法最大限度跟医院联网,信息交流不畅,常常使病人来回折腾,无法到达目的医院;二、院前急救医生待遇不高,急救技能低下,更无几人热爱自己的职业,油然而生出职业自豪感,职业的无尊严感已使他们很难长期坚守在这个既疲于奔命,又责任重大的岗位;三、急救工具阵旧、落后,已严重阻碍了急救的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方面,政府不能缺位,不能再使最基层的院前急救医生成为替罪羊了。为此,卫计委没少发文件,可各级政府似乎根本不当一回事,这些殚精竭虑拟出的文件最后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半年前,卫计委出台了这样的文件:
不知能收到多大的成效?我认为:与其文件雪片一般下发,倒不如责成相关部门真的拿出一点干货出来。
环节3:院前急救医疗救护员抵达现场,进行高级院前救护,包括常规生命维持及高级生命维持。对一个急诊病人来说,院前急救医生不啻是他们生命的守护神。可目前,院前急救医生因待遇太低很难招到,即使能招到,不少医生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人的水平上不去,要想提高整个急救能力无疑是缘木求鱼。由于院前急救水平的低下,不少病人倒在了去往医院的路上,殊为可惜。
那么,将急诊病人送往哪里呢?上述文件已说得很明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转运至具备相应诊疗资质的医院。
援引例子说明:
“Sir,I am having a stroke。Find me a hospital nearby”
“Would you like the nearest certified stroke center?”
这是美国院前急救司空见惯的例子,翻译成中文就是:“先生,我中风了,请帮我就近找一家医院。”
“你想找一家最近的经资质认定的卒中中心吗?”
病人一旦得了急病,就得运往最近的经资质认定的的专科实力雄厚的医院。
中国式的解释就是:根据2014年开始施行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下面是美国标出的她们国家创伤中心的分布情况:
中国也有,但似乎没这么详细。所以,没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将会寸步难行。
那么,我国目前的现状怎么样呢?在我国,急救转运时有一条该死的潜规则如幽灵般若隐若现,有些医院人满为患时,不惜拒急诊病人于门外;而有些医院门可罗雀时,就会跟急救中心结成利益链条,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这样,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就成为中国式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何会形成这道独特的风景?急救过程又为何会充满着铜臭味?各级部门应该来一番触及灵魂的反思!
不久前,参观了位于美国巴尔迪莫市的马里兰大学创伤中心。该创伤中心距全美排名第一的综合医院霍普金斯医院仅有数英里,是世界最顶尖的创伤救治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该创伤中心成立于一九八九年,属私立非营利机构,床位98张,在中心急救楼顶建立急救直升机停机坪,马里兰政府拥有直升机11架用于治安和救治病人,免费接收病人,其费用由政府包干。“
美国创伤外科之父”的亚当斯-考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创伤救治“黄金一小时(Golden hour)”理念,主要是指创伤后的1小时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后残疾的关键时间段,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配置直升机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理念,直升机快速转运,为抢救病人赢利了宝贵的时间,它们将对生命的重视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很好地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值得我们学习。
该中心设置合理,设施先进,抢救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病区设备一应俱全,重危病人实行护士一对一管理。中心指挥专人负责,响应迅速,通道便捷,集中了全国顶级的急救专家,实力雄厚,阵容强大,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他们在所辖地区建立了很完备的急救网络,整个体系灵活机动,响应快速高效。可我国这些中心真是太少了。
我国的急救到底路在何方?尽快完善急救体系应是不二的选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