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跑出“新赛道”:浙江省中医院的突围新路

2025
11/26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 健康界
A-
A+

如今,医院已有七个学科跻身全国中医药系统前十,其中血液位居第一,用实力印证了融合之路的可行性。

回想起初到浙江省中医院任职的那天,党委书记何强坦言,内心多少有些“没底”。作为一名西医院校走出的管理者,参与管理一家积淀近百年历史的中医医院,面对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体系,他不禁心生敬畏。

但也正是这份“敬畏”与“没底”,促使他更快地融入了医院党政班子,并迅速摸清了医院的独特“家底”——这是一家从西医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医院,“中西医协同”早已深植于其发展基因中,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与方向。

身处优质医疗资源集聚的杭州,方圆两公里内顶尖医院环伺,浙江省中医院没有陷入同质化竞争。医院坚守“姓中强中”的根本,瞄准“中医高水平、西医高质量,中西医协同筑高峰”的目标,在专科建设中脱颖而出。

如今,医院已有七个学科跻身全国中医药系统前十,其中血液位居第一,用实力印证了融合之路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医院更雄心勃勃地计划在“十五五”期间争取实现“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临床科室全覆盖”的核心目标,开启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今的浙江省中医院,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正逐步探索出一条兼具中医温度与西医精度、传承厚度与创新力度的特色发展路径。

浙江省中医院(医院供图)

从“省立医院”到“省中医院”

藏在历史里的“协同基因”

谈起院史,省中人总带着“复杂的骄傲”——这家如今的中医龙头,历史上曾是浙江西医领域的标杆。它的变迁与浙江医疗卫生事业同频共振,更藏着中西医协同的深层密码。

1931年正值动荡年代,浙江省中医院的前身——浙江省立医院在里西湖畔诞生。作为浙江省第一家省级公立医院,它不仅汇聚了一批早期西医名家,更向省内多家医院输送过大批人才、搭建学科体系,成为浙江西医事业的重要“摇篮”。

1956年,响应党中央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这家当时全省综合实力顶尖的医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转型决定:汇聚全省33位名老中医药专家,改组更名为“浙江省中医院”。

转型不是“弃西从中”,而是让两者形成合力,开启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之路。

院史陈列馆里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定格了最早的中西医协同实践:重病患者床旁,西医与中医联合查房。何强直言,这是医院最早的“中西医联合查房”,比西方国家MDT多学科联合诊疗理念,足足早了三十年。

浙江省中医院20世纪50年代中西医联合查房(医院供图)

这份刻入血脉的“协同基因”,成了学科发展的“定盘星”。在不少中医院受政策、观念等影响逐渐西化时,浙江省中医院始终守住中西医融合的底色,还立下一条“铁律”:全院不设纯西医科室,内科、外科、急诊医学科等所有学科,都必须走中西医综合发展之路。

为筑牢协同根基,医院制定了明确的平衡措施。何强介绍,人员比例上,中医类别医师占比硬指标超60%,并向70%靠拢;非中医类别的新入职医生需完成规定时限的“西学中”培训课程,吃透中医临证思维并考核合格,才能参与临床;中医医师也需通过培训进修,巩固现代医学技能。

诊疗中,医院以疗效为核心,灵活整合中西医手段,更不断创新协同模式。比如,外科领域创新“三明治”疗法,让中医药深度融入手术全程——术前调理身体、缓解焦虑,术后用汤药或外治法促恢复、减疼痛;青少年脊柱侧弯干预中,将肌肉建模训练与中医手法结合,帮部分患者规避手术等。

如今,在乳腺科、骨伤科等以西医为主的科室,早已形成共识:“不会开刀收不了病人,不懂中医留不住病人。”这些探索既拓展了中医参与重大疾病诊疗的边界,也让藏在历史里的“协同基因”,成为专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专科建设不“摊大饼”

用“钉钉子”思路做透“差异化”

杭州地图上,以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为圆心,两公里半径内聚集着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在这片医疗资源“富矿区”,能否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直接决定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医院供图)

差异化的关键,是跳出“摊大饼”思维,以“小切口”撬动“大协同”。医院将专科建设的核心,锁定在“优势病种”的深度挖掘上,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诊疗模式,实现“单病种突破带动专科升级、专科升级支撑学科跃迁”的链式效应。

2024年,借力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项目,医院精准锁定多囊肾病、骨质疏松重复骨折、肿瘤相关口腔溃疡三大“患病人群广、西医缺特效方案”的临床痛点,组建专项攻关团队。其中,何强领衔的多囊肾病团队最具代表性。

面对西医对多囊肾病缺乏特效疗法的情况,团队从中医“腹胀”“癥瘕积聚”理论找思路,靠利尿消肿、活血化瘀延缓病情;肾病科更以该病为核心优势病种,建立中西医协同体系:早期用中医干预延缓囊肿发展,后期靠西医手术、介入处理急重症,还为患者提供全程管理。

团队推出的“基因检测+中医辨证+微创干预”综合方案,不仅使患者囊肿年增长率降低37%,更形成“科研—临床—转化”的闭环:相关诊疗方案已通过医院牵头的“中医药医研企科技创新联盟”,探索从“临床有效方剂”到“新药/健康产品”的转化。这套模式还成功复制到12个优势病种,成为专科建设的“模板经验”。

为让差异化成果可复制、可辐射,医院制定《“小而强”专病门诊建设规范》,从团队构成、诊疗流程到科研转化明确六大标准。以尿结石门诊为例,“急诊碎石—中医防复发—基因筛查”的闭环模式,使患者复发率下降52%,更作为浙江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的核心案例,推广至浙江26家山区海岛医院和医联体成员单位,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基层群众。

“333工程”三年投入3亿

    给专科突围“搭硬支撑”

“小而强”团队是医院构建专科协同生态的缩影,而这一系列差异化实践的持续推进,离不开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抓手——“333工程”的系统支撑。该工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投入3亿元专项经费,围绕“人才、学科、平台”三大核心任务,为专科突围筑牢资源与能力根基,具体包括:

第一,实施“人才强基工程”,筑牢专科发展的智力支撑。

医院坚持精准育才,聚焦“中西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从各专科遴选3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赴国内外顶尖机构深造,着力打造“临床科学家”队伍。同时,通过定向引进顶尖专家、学术院长、学术科主任等举措,构建循证医学领域的高水平领军团队,逐年提升专职科研人才比例。

第二,推进“学科和专科攀登工程”,构建从临床突破到学科跃升的通道。

医院设立“千万级临床研究专项”,重点支持五大方向:提升高品质医疗服务、深化中医治未病工程、突出中西医协同创新诊疗、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前沿医疗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同步成立成果转化中心,加速高价值成果转化,推动院内制剂与新药研发。

第三,开展“平台能级提升工程”,打造支撑专科创新的硬核载体。

医院着力构建高水平研究平台,不仅升级现有中心实验室、建设临床科研融合平台,还打造智能化生物样本库,并精选5–10个优势专病构建精细化大队列专病数据库,系统性补强中医循证研究能力。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承办高端学术会议,构建高效能的医学研究网络。

“333工程”通过“人才—学科—平台”三轮驱动,形成“人才能支撑、经费有保障、平台可依托”的体系化支撑,使医院的专科差异化发展不再局限于单点突破,而是转化为可复制、可持续的系统能力。

浙江省中医院(医院供图)

从专科向学科升级

从“治病救人”到“引领创新”跨越

“专科建设是医院提升临床能力的基石,但若仅停留在医疗服务层面,长远来看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何强表示,因此,医院明确提出要久久为功地推动“专科向学科升级”,促进临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维协同,实现从“治病救人”到“引领创新”的跨越。

在他看来,专科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根本区别在于:专科重在“治病”,学科重在“育人”与“创新”。前者更关注临床疗效,后者还强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这些工作须在党建引领下统筹推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医院制定了分层推进的策略,将学科分为重点学科、扶植学科和亚专科专病中心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给予差异化的支持。核心支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费保障,二是人才配备,三是政策倾斜。例如,专门设立博士后培养专项基金,推动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深度融合,组建稳定的“医研双聘”团队,围绕重点病种展开联合攻关。

在不同层次学科的定位上,医院也设定了清晰的目标:重点学科要对标全国一流,力争在综合性学科排行榜中进入前列;扶植学科要逐步提升实力,冲击全国中医类别前十;亚专科专病中心则要聚焦特定疾病领域,努力成为浙江省内的标杆。

在何强看来,“以疗效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是综合性中医院创新的核心。他表示,医院正致力于将临床中能切实提升疗效的特色方剂、专利配方和有效治疗手段,转化为新药、新型医疗器械或诊疗设备,让中医药智慧通过现代科技惠及更多患者。

医院通过成立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加速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其中80%奖励研发团队、10%奖励给成果转化管理组织,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2023年以来,这一模式已支撑医院6个院内制剂实现千万级转化,20余项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累计破亿。例如,通过“中医药医研企科技创新联盟”开发的乌梅荷叶系列茶饮,因兼顾健康与口感深受年轻群体欢迎。而医院在传播中医文化的同时,也通过大健康产业反哺医疗与科研。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市集(医院供图)

医院还牵头成立了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致力于总结和保留名老中医的思想精髓,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诊疗行为,建立名老中医的思想库。通过这些措施,医院旨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名老中医的治疗方案,使之惠及更多民众。

何强表示,未来医院将坚定不移走中西医深度融合之路,以攻克疑难危重症为主战场,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让中医药融入生活,最终打造一家以疗效为核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医院标杆。

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何强(医院供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浙江省中医院,何强,专科建设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