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际合作 共促疼痛医学发展 |中美疼痛顶尖专家对话
深入研讨脊柱微创技术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疼痛医学周系列活动·中美脊柱微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活动汇聚了中美疼痛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以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桥梁,以患者福祉为目标,深化脊柱微创技术和疼痛管理的国际合作,共促疼痛医学发展。

从探索到原创 赋能技术创新发展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患者数量正在持续增长,微创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也成为疼痛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知名疼痛专家、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疼痛学系易晓彬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中国教育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清等专家代表,在论坛上深入研讨了脊柱微创技术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樊碧发教授指出,近年来,疼痛科在微创介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疼痛科诊疗提供有力支撑。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有效、安全、恢复快的治疗选择,并以专科的力量迅速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县级医院当前承担了全国超八成疼痛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推动经皮影像引导下腰椎减压(PILD)等操作门槛不高的创新技术在基层应用,有望解决大量的疼痛需求,提高治疗可及性。
易晓彬教授介绍了脊柱微创技术的国际发展脉络,他指出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改变了外科医生的手术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以PILD为例,该技术不仅带来显著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还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此外,中美参会专家围绕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技术创新、操作标准化等议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并提出合作探索原创的脊柱微创技术,赋能疼痛事业持续进步。

深化国际合作 共促疼痛医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疼痛医学在疾病理念、公众认知、科学研究和临床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李水清教授表示,疼痛科的战略性发展离不开学科领袖的锐意进取,樊教授在我国率先提出中国疼痛周学术活动,持续推动疼痛治疗技术的开拓式创新,如2003年引入脊髓电刺激技术,开创了我国神经调控治疗慢性疼痛的先河。现以PILD技术引入为契机,推动中美疼痛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中日友好医院疼痛医学中心早于2009年聘请易晓彬教授为客座教授,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易教授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创办了全球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而中日友好医院是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其疼痛科在国内疼痛专科中起步最早,已开展目前国内所有类型的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技术和脊柱微创治疗技术,在此背景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美疼痛医学合作平台,将加速全球疼痛医学理念、技术的创新和融合,共促疼痛医学蓬勃发展。同时,樊碧发教授强调,疼痛科在医院疼痛综合管理中发挥着平台与枢纽作用,未来希望与相关学科加强协作,整体提升疼痛诊疗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