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医管案例不止于「荣誉」?评审专家们点破误区 | 2025「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研究项目
透过评审专家代表的视角,不仅提炼2025「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研究项目优秀案例的核心特质,更深入剖析案例创作中的共性误区 >>>
2025年,公立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已步入攻坚期。在此背景下,历时九季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今年全面升级为「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研究项目,旨在通过案例实践推动医疗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这一转变不仅是理念的革新,更是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本次案例征集活动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各地医院在转型路上的创新探索,也折射出深层次的现实挑战。
区域评审会正紧锣密鼓开展,案例价值如何评判?本文透过几位评审专家代表的视角,不仅提炼高分案例的核心特质,更深入剖析案例创作中的共性误区,为公立医院的健康转型之路提供指引。
评审专家眼中优秀案例的核心特质
在「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研究项目的评审工作中,高分案例具备哪些共性特质?两位评审专家结合大量评审实践,从内容价值、呈现逻辑、适配性等维度各抒己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院副院长孟伟认为,从案例内容来看,「接地气」是关键——几乎所有高分案例都紧密围绕临床服务与医院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展开,比如某中医院用智能存储柜解决患者「取药难、等药久」,还有案例专门关注儿童就诊时的心理焦虑与电子产品依赖,这种聚焦具体问题、回应群众需求的实践,本身就具备高价值。
案例评审主要围绕「患者体验感、实效可测性、方法普适性、创新突破性、执行难易度」五个维度来开展。在区域评审会8分钟现场汇报中,如何快速抓住评审专家与观众注意力?对此,孟伟总结出「三点落地」的黄金法则:
其一,以具体痛点开篇,快速引发共鸣。优秀案例从不以「我们做了一项创新服务」这类空泛表述开头,而是直接抛出可感知的具体问题——比如「我院老年患者使用自助挂号机,平均操作耗时15分钟,其中30%的老人因操作复杂放弃自助服务,转而排队人工挂号」。这种「问题前置」的开篇方式,能瞬间让评审专家代入场景,理解案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其二,用数据佐证,让成效可视化。高分案例从不满足于「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这类模糊描述,而是以量化数据呈现实践成果。例如「通过智能存储柜取药,患者平均取药时间从28分钟缩短至11分钟,缩短60%;错峰取药占比提升至45%,门诊取药窗口排队长度减少3/4」。这些具体数据不仅让成效更具说服力,也体现了案例的「严谨性」——每一项成果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其三,以情感细节赋能,让案例有「温度」。除了「干货满满的举措」与「实打实的数据」,高分案例还擅长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良好的现场汇报感染力打动评审专家。此外,汇报逻辑必须严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思路」再到「成效总结」,环环相扣才能让听众清晰理解。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院长何建峰则从「差异化适配」的角度,补充了高分案例的另一核心特质——因地制宜。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案例从不盲目照搬其他医院的「成功模板」,而是深度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硬件条件与服务对象特征,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医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功能定位不同。例如山区医院因地理位置偏远、医疗资源分散,核心痛点多为「偏远村落患者看病难」,因此高分案例常聚焦「远程诊疗覆盖」;而平原地区的综合医院,因就诊人流量大,痛点多集中在「门诊拥堵、候诊时间长」,案例则更侧重「流程优化」,比如「分时段预约就诊」「多学科联合门诊(MDT)集中解决复杂病症」等。
二是建筑布局与硬件差异。医院的空间规划直接影响服务流程设计,比如空间有限的医院难以设置多个独立功能区,更适合选择「一站式服务台」模式——将挂号、缴费、咨询、导诊等功能整合在一个区域,减少患者来回奔波;而大型三甲医院因科室多、楼层分布广,案例则更注重「分区导诊优化」,比如通过「楼层专属导诊员」「智能导航系统」「科室方位地图贴纸」等,帮助患者快速找到目标科室。
三是服务对象差异。以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为例,因地处劳动力输出地区,留守老人占比高,老年患者的「适老化需求」成为核心关注点,因此该院的优秀案例围绕「适老化智慧服务」展开——除了自助机人脸识别挂号,还安排志愿者在门诊全程陪同老人,从挂号、就诊到取药、缴费「一条龙协助」,甚至帮助老人预约下次复诊时间。
案例创作需要规避哪些误区?
在评审工作中,评审专家也发现案例创作与推广环节,存在多类共性误区。
何建峰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案例存在「题目与内容脱节」的问题:要么题目设计得宏大宽泛,但内容仅聚焦某一细微环节;要么题目表述模糊,评审专家仅看题目无法判断案例核心方向,「此类情况会拉低第一印象,让案例的核心价值难以被快速识别,从而可能错失评审优势」。
另一类高频问题是「逻辑松散」:部分案例开篇拖沓,用大量篇幅介绍医院背景,却迟迟不切入主题;或跳过「问题分析」直接讲举措,导致听众难以理解「举措的必要性与价值」;还有案例仅呈现「做了什么」,却未衔接「取得了什么成效」。
此外,两位评审专家均指出,案例推广环节存在一个更值得行业警惕的导向误区——「过度聚焦获得荣誉,忽视经验传播」。
从现实角度看,「获得荣誉」对个人而言,可作为职业能力的背书,助力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对医院而言,可成为品牌宣传的亮点,提升行业知名度。「这种对‘获得荣誉’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何建峰指出,但是若活动仅以「完成评定」收尾,此前积累的优质案例未能进一步提炼、推广,就会与「征集典型案例、推动行业共享」的初衷相悖,造成行业实践成果的浪费。
如何扭转这一倾向,让好经验真正「走出去」?何建峰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其一,将高分案例按主题分类,汇编成标准化手册,并形成「可查阅的经验库」,让其他医院能「按图索骥」,快速判断案例是否适配自身需求;
其二,联合医疗健康类媒体、行业期刊、医院自媒体等平台,通过「分期专题报道」的形式释放案例价值;同时可组织线上经验交流会,邀请案例主创团队分享「落地细节」,解答其他医院的实操疑问;
其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经验「制度化落地」:联合卫健委、行业协会等主管部门,将优秀案例纳入「医院培训素材库」,作为公立医院改革、服务能力提升的学习资料。
公立医院如何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当前,「健康优于治疗」成了社会共识。何建峰表示,在此背景下,全国医院擂台赛升级为「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典型案例征集与研究项目,不仅契合当前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趋势,也和我国「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改方向高度契合。
不过,公立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时,还面临机制上的现实阻力,「重治疗、轻预防」的惯性很难打破。从外部看,国家层面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侧重诊疗能力、医疗质量等治疗类指标;医保支付也主要覆盖住院、门诊诊疗等治疗服务,对慢性病筛查、健康科普这些预防工作支持不足,预防服务缺稳定经费。
这种机制导向还会带来实际问题,比如慢性病管理容易「断档」。一位评审专家举例,患者因其他病住院时,医生若及时发现其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填报,能直接纳入慢病管理,形成「住院筛查、出院干预」的闭环;可因为没激励,医生不及时操作,患者出院后得自己去社区重新申报复查,可能错过干预最佳时机,还让社区医院重复检查录入,浪费基层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这位评审专家提出了破局思路:在医院内部,要重构绩效考核体系,把健康科普、慢性病筛查等预防工作和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评优评先挂钩。比如参考部分地区的做法,把「完成年度慢性病筛查指标」「开展科普场次」纳入量化考核,和绩效奖金直接关联,对预防工作突出的科室或个人给专项表彰,让大家觉得「做预防有价值、有回报」。
在医保支付方面,要打破「治疗与预防割裂」,让预防工作有稳定经费。他建议,可尝试「医保费率挂钩」,比如基础费率1.2,医护人员每完成1例慢性病筛查或1次免费健康评估,就把费率提高0.05-0.1,医院预防工作达标还能额外获医保奖励;也可以从医保统筹基金里划拨专项经费,按「每筛查1例慢性病补20元」「每办1场社区健康讲座补500元」这样的标准,给医院支付劳务报酬。
评审专家强调,当前医保支付和预防服务的「割裂」是转型最大障碍。要是能打破这一壁垒,让医院做预防工作有合理补偿,既能解决「做预防没收益」的问题,也能引导公立医院慢慢建立「治疗与预防并重」的服务模式,真正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守护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