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人”困境:创新药可及性和保障之盼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带来了希望,可它的可及性仍隔着几道坎。
王慧(化名)至今记得,两个儿子7个月大时,老大坐在婴儿车里,脚趾被推车边缘划伤,“别的小孩蹭破皮几分钟就好,我们家却流了两个多小时都止不住”。这道看似微小的伤口,成了他们走进血友病世界的第一道门。
一个月后,两个儿子都被确诊患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成为人们口中的“玻璃娃娃”——身体经不起任何碰撞,受点小伤都容易血流不止。
血友病患者又常被称作“玻璃人”。他们的身体里,缺少一道关键的“血流阀门”——凝血因子Ⅷ或Ⅸ,一旦磕碰甚至自发出血,就可能血流不止。其中,80%~85%的患者属于血友病A,王慧的两个儿子就是这部分群体中的一员。
孩子确诊后,王慧的生活除了照顾孩子之外,就开始了“求医买药”的循环——她从孩子7岁起就没再上班,家里的药单堆成了小山,“没算过花了多少钱,生了他们就要负责”。如今,这个家庭已经与血友病抗争了近13年。
抗争与跋涉:从“按需用药”到预防治疗的曲折前行
确诊那天,在苏州的一家医院里,得知结果的王慧瞬间绷不住了。父母在一旁红着眼安慰:“别的小孩生下来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人家都能过,咱们这不算最严重的。”这句话给了王慧安慰——起码自己的孩子还有药可治,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事实上,血友病也曾是“不治之症”。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医师薛医生介绍,早期,我国血友病患者“很少有药可用”,许多人因无法及时治疗致残甚至失去生命。2004年首个基因重组凝血因子进入中国市场,给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药物。
如今大多数患者已能避免致死或严重致残,但“血流不止”的恐惧和治疗中的现实阻碍,仍像一层无形的网,束缚着他们的生活。血友病的“陷阱”藏在每个细微的日常里——一块掉落的水果糖,可能让孩子弯腰捡拾时撞出皮下瘀青;一次普通的奔跑摔倒,可能引发关节内出血,若处理不及时,甚至会导致终身残疾。
作为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疾病,血友病的“棘手”之处在于其伴随终身的出血风险。替代疗法是主要治疗方式——通过补充人血或重组凝血因子,帮身体合上“血流阀门”。这种疗法又分两种:预防治疗是出血前定期给药,防止出血并保护关节;按需治疗则是出血后才被动给药,仅能止血止痛。“按需治疗挡不住关节残疾,临床上倡导以预防为主。”这是医疗界的共识。
但预防治疗的推广并不容易,频繁输注和高昂费用成了阻碍。
王慧回忆,孩子确诊初期,凝血因子Ⅷ时常缺货,只能依赖进口药,而当时安徽的医保政策难以覆盖,“只能按需用药,出血了就去南京开药,没出血就尽量省着”。夏天里,孩子胳膊腿满是青紫瘀伤,她从不敢让他们穿短袖,怕邻居问起时忍不住落泪。
转机出现在孩子上一年级时,全家转成南京医保,“终于能正常做预防治疗了”。这是医保政策完善带来的实在好处——血友病临床医生提到,目前儿童患者已能通过医保使用基因重组因子进行规律性替代治疗,这种“未出血先预防”的理念,极大降低了关节损伤的风险。
波折与绝境:抑制物带来的治疗“拦路虎”
但阻碍从未消失。7岁时,孩子关节出血明显,在接受大剂量凝血因子给药后,体内出现了“抑制物”——这道身体给止血药加的“锁”,让原本有效的凝血因子瞬间失效,“孩子动不动喊胳膊疼、腿疼,打了因子也没用”。
约30%的血友病A患者会遇到这种情况,王慧的孩子更严重。在医院检测显示,老大抑制物水平达8476Bu/ml,老二达5745Bu/ml(正常人超过100Bu/ml已属高危),医生看到结果时吓了一跳,怀疑是检查设备出了问题。
2021年,王慧带孩子接受了免疫耐受诱导(ITI)治疗。先是在医院住院治疗一周,之后她在家坚持给孩子注射药物,隔一天一次。经过半年的坚持,抑制物水平下降到200Bu/ml,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治疗最终还是失败了——孩子体内的抑制物水平再次突然飙升,重新回到高危状态。
那年大年初三,孩子的关节因撞击肿大,在姥姥家哭了整整一夜。“那时候是真的绝望,看着孩子遭罪却无能为力,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治疗陷入绝境时,一种针对高抑制物水平的创新治疗方案——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艾美赛珠单抗)走进了王慧的视线。“当时在医院听人提到这个药,知道它没进医保,可孩子关节已经严重到没法上学,夜里疼得睡不着,还因为吃激素胖得不成样子,我不能等了。”
破局与新生:创新药带来的生活质变
对于存在高抑制物的患者而言,这种创新治疗方案的优势,首先在于其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对于产生高抑制物的血友病A患者,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疗法在控制出血事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早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使用后年化出血率极低,部分人半年内就杜绝了出血。
其次在于其便捷的给药方式——通过皮下注射,避免了低龄儿童频繁静脉穿刺的困难,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如血友病领域临床医生分享的实际案例颇具代表性:一位有凝血因子 Ⅷ 抑制物的患者赶地铁崴了脚,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以往脚会立刻肿胀,但这次脚“没明显肿胀”,说明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帮助他预防或减轻了这次出血。
王慧对此感受深刻。2022年端午节开始使用后,“整整三年没出过一次血”。曾经因出血频繁请假、连体育课都不能参加的孩子,如今能“参加拔河比赛、帮老师搬作业本”,甚至在操场上奔跑。“以前老师不让他们参加大课间,现在一切正常了”,王慧的语气里满是释然。
这种“生活重启”的背后,是药物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救赎。孩子们不再因疼痛夜不能寐,王慧也不用“每天揪着心担心孩子这疼那疼”,一家人终于能像普通家庭一样,享受日常的安稳与快乐。
现实之困:“好药”可及性的最后一公里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带来了希望,可它的可及性仍隔着几道坎。
费用是一道坎。罕见病药物常因研发成本高、人群小等因素,治疗费用比较高。薛医生算了笔账:20公斤儿童按标准剂量接受治疗一年约40万,60公斤成人可能超100万。王慧的两个孩子现在“一个月药品费用7万多,算上公益援助,一年自己还要自费十几万”。
对这个仅靠丈夫支撑的家庭,这笔费用是沉甸甸的负担。
王慧经常跟孩子说“要减肥、多锻炼”——因为她心里清楚,“体重越大,用药量就越多,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会越重”。
最核心的瓶颈是保障。目前这一创新药不在医保目录内,患者需全额自费。而传统药物虽能报销,却疗效有限。“能报销的药物,对产生抑制物的患者已经不适用,有效果的医保报不了。”
王慧的困惑,道出了许多患者家庭的心声:现有医保覆盖的治疗方案在应对复杂情况(如高抑制物)时效果有限,而更有效的创新治疗又暂时难以通过医保报销,形成了现实的困境。
这份期盼,并非对现有保障的否定,而是在进步基础上的合理延伸。
从早年间的“无药可用”,到2004年重组因子的可及,再到如今双特异性抗体疗法的临床应用,我国血友病治疗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临床医生所说:“相较于过去,现在的治疗环境已有极大改善,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完善。”
专家指出,我国血友病防治体系正在逐年完善:医保覆盖、公益援助与企业共同织就了保障网。然而,患者群体仍迫切期待保障范围能更广、步伐能更快。在此背景下,将艾美赛珠单抗纳入国家正在探索的商保创新药目录,已成为一个关键而紧迫的期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