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打造肿瘤防控共同体“样板”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型

2025
07/30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李星 / 健康界
A-
A+

防控是拆掉癌症发生的“引线”,防治是拆除患者体内的“炸弹”。用防控为防治减负,再用防治成果反哺防控——这才是可持续的抗癌之路。

当前,肿瘤学科呈现规模扩张与技术精进态势,但区域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早期诊断率偏低且增长停滞的困境凸显。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厦大附一”)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叶峰教授指出:“单纯依靠增建医院或添置设备,无法解决癌症根源问题。”

同时,在国家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大背景下,厦大附一肿瘤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学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直面沿海地区肝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高发肿瘤的严峻挑战,正引领着一场肿瘤防治模式的深刻变革。

近日,健康界特邀叶峰教授参与 “寻找临床专科建设优秀案例” 系列访谈,听他深入解读肿瘤专科建设 “厦门方案” 背后的思路与智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 叶峰

核心战略:以“防治前移”构建三级预防体系

基于“防治前移”核心战略,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将“显著降低区域癌症发病率”确立为未来十年的核心考核指标。作为中心的重要科室,肿瘤内科肩负重任,叶峰教授表示:“我们致力于不再单纯依靠无节制地增建医院、添置设备或扩充床位来承接持续增长的患者数量,而是从源头上着手,力求切实降低新发癌症的数量。”

为实现目标,医院构建并加快推进“三级预防”行动体系,紧密联动政府与社会资源,开展病因阻断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工作。

厦门市翔安区,乃至整个福建省,均为全国肝癌高发区域。研究显示,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主要致病路径。为此,厦大附一联合创新药企,将在翔安全域启动“乙肝根治计划”。该计划旨在从源头阻断乙肝感染及慢性化进程,将肝癌扼杀于萌芽状态。此外,在海沧区、翔安区政府的主导以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厦大附一联合区域医联体和疫苗企业,开展大规模、免费的HPV疫苗接种项目,以强力阻击宫颈癌的发生。

通过上述两个项目,力争在未来10年内,使厦门地区肝癌、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50%以上,让数千个家庭摆脱肿瘤的折磨。与此同时,借助有效的防控措施,释放肝胆外科、妇科肿瘤科等专家资源,让他们从繁重的晚期肿瘤救治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更具价值的早期筛查与精准预防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谈及肿瘤防控体系的建设目标,叶峰教授思路极为清晰:以三级医院为技术支撑,以质控中心、社区医院为筛查前哨与健康管理基地,依托AI大数据平台整合流行病学、筛查及诊疗数据,实现精准干预与动态效能评估。具体目标包括:重点癌种高危人群早筛覆盖率≥90%,从源头锁定风险群体;基层筛查阳性患者转诊响应时间≤24小时,打通诊疗绿色通道;区域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5%,以疗效验证防控效能。

“我们的愿景是让‘公平可及的精准抗癌服务’惠及厦门全体市民,打造肿瘤防控领域的‘厦门模式’标杆。”叶峰教授坚定地说道。

模式升级:MDT 3.0 与产学研融合的精准诊疗路径

肿瘤内科的年门诊量高达6万余人,平均年住院病人近3万人次,收治的病人不仅来自大陆各地,更有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患者。在此背后,是科室遵循“个体化治疗”“多学科综合协作”“精准抗癌”等治疗理念,以及携手外科微创治疗、放疗SBRT等核心诊疗技术的成果。

肿瘤患者在治疗进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作为厦门市肿瘤内科学科带头人,叶峰教授表示,当前的治疗手段既要避免因治疗不足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获益,又要防范过度治疗导致患者负担加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务必严格遵循适应证和医保规范,在疗效与成本之间精准地寻求平衡。

破解这一复杂局面的关键在于多学科诊疗MDT。“对于早期肿瘤而言,MDT是提升治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晚期肿瘤来说,MDT是促使其向‘慢性病’转变的关键。”叶峰教授表示,只有汇聚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病理,乃至药学、统计学、基础研究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与最新成果,形成强大合力,才有可能有效遏制病情发展。

在肿瘤诊疗方面,医院过去主要采用传统的院内或院际会诊模式,合作主要围绕患者个体情况展开探讨。2013年,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初步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以肺癌和胃肠道肿瘤为试点,分别成立了肺癌MDT团队和胃肠道肿瘤MDT团队,开展多学科诊疗工作。经过3年的探索与持续完善,2016年,形成相对成熟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肿瘤相关学科由此进入MDT1.0时代,与传统合作模式相比,升级为有组织、有规范的定期MDT交流。

在积极推进多学科协作(MDT)的进程中,肿瘤内科持续对亚专科布局进行精细化调整。早在2018年,科室就依据病种,细划为胸部肿瘤、消化道肿瘤、乳腺肿瘤、肝胆胰肿瘤等8个亚专业组,其目的在于推动各亚专业的深度发展。亚专科规模的不断拓展以及精准诊疗实力的持续提升,为肿瘤内科吸引了大量前来就诊的患者。

2019年,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开展远程MDT,通过院际远程会诊的方式,实现了“患者不动,医生围着患者动”。2023年,推出互联网MDT(全市首家),该模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在厦大附一互联网医院上一键咨询,无需排队就能享受专家团队的服务,最大限度缩短了诊断等待时间。至此,厦大附一肿瘤中心的多学科诊疗升级到2.0时代。

2024年,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将MDT模式进一步迭代升级到3.0,该模式致力于打造“以患者为核心、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工转化MDT模式。升级后的3.0版本进一步打破科室物理空间隔阂,组建以病种为中心的整合门诊。如肺部肿瘤诊疗中心,将胸外科、肿瘤内科(肺肿瘤亚专业)、肿瘤放疗科、影像科等集中在同一区域。患者到相应门诊区域即可接受多学科团队的联合评估与协调治疗,避免了传统MDT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谁主导就听谁的”或讨论结果难以落实的问题。   

“MDT3.0的第二层面升级体现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叶峰教授表示,MDT3.0版本不仅囊括了内科、外科、影像科等临床科室,还整合了药理学、统计学、数据队列转化研究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专家和教授。在MDT讨论中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临床问题,将由肿瘤中心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统计学与流行病学专家、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等共同参与,在技术平台上开展深入探讨与转化研究,切实解决临床痛点问题。这种临床、基础与转化紧密结合的模式,既推动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也促进了创新成果向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

叶峰教授透露,厦大附一肿瘤中心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专病中心建设,如肺癌中心、乳腺癌中心、胃癌中心、肠癌中心等。其目标是以单病种为链条,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实现门诊区域单病种统一、日间治疗区域统一以及实验标本管理标准化。他表示,目前病区管理虽暂时由各医疗组负责,但后续将着力构建平台型、紧密连接型的肿瘤诊疗新模式,持续提升患者服务品质。

硬核支撑:科研转化与质控体系的双向赋能

MDT 协同机制不仅催化科研成果落地、赋能精准诊疗,在技术突破与质控体系构建中亦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方面,肿瘤内科依托国家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以及被列为厦门市重点实验室的抗肿瘤药物转化研究实验室开展新药研发工作,研究范围涵盖生物等效性(BE)、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在科室的大屏幕上,动态更新的“在研项目思维导图”清晰地划分出各癌种患者的治疗路径,便于快速匹配适宜的临床试验。每位医生都持有记录临床研究简要信息的卡片,并在微信群中实时进行项目交流。这一高效体系已支持团队累计开展超四百项临床试验项目。近六年来,肿瘤内科推动了十余种药物注册上市,并助力一百余个药物获批新适应症,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2024年的《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中,厦大附一在总榜中位居第51位,在综合医院榜中位列第38位。叶峰教授作为医院的主要研究者,在《2024年全国注册类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报告》中,他在承接Ⅱ、Ⅲ、Ⅳ期注册类临床试验项目的研究者排名中跻身全国第14位,充分彰显了其雄厚的科研实力。

作为福建省首个1.1类抗肿瘤新药,CSF-1R抑制剂C019199自6年前启动研究至今,已全面推进上市进程,这是中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项目。该项目荣获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叶峰教授也因此受邀于2025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作主题报告,这标志着中国肿瘤研究从“数据输入”迈向“方案输出”。

研究成果迅速落地,为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工具,也极大地提升了诊疗技术的“竞争力”。近几年,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在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实现重大突破。除了开展3D腔镜、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体腔热灌注化疗、射频消融、细胞治疗等技术外,还陆续引入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TOMO等高端精密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

如今,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已构建起精准外科、细胞治疗与分子影像三大技术优势矩阵。其中,以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肠癌手术、低位直肠保肛术等为代表的“微创化、精准化”技术,在区域内均处于领先地位;68Ga-PSMA PET/CT检查、68Ga-DOTATATE PET/CT检查和68Ga-FAPI PET/CT检查,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在提升诊疗技术“硬实力”的同时,厦大附一肿瘤中心也不断夯实医疗质量“硬指标”,执行TNM分期与精准病理诊断。为此,医院在病案首页和诊疗系统中嵌入了结构化记录单,以确保分期和病理信息准确无误,为后续的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针对肺癌、乳腺癌等核心病种,建立“路径-节点-追踪”精细化质控体系;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三级查房质量,确保MDT等核心制度能够有效落地。

温度实践:人文关怀与区域协作的生态构建

在肿瘤治疗体系中,除了积极研发新型药物,康复治疗、营养支持以及人文关怀等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升患者的整体疗效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公众普遍认为抗肿瘤治疗必须长期住院。实际上,95%以上的常规方案都能在日间安全高效地完成。为了方便患者并实现治疗效率的最大化,肿瘤内科的日间治疗也顺势升级,成立厦门市首家日间治疗中心。中心环境舒适,配备人性化设计的治疗座椅,患者能够便捷地完成绝大部分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病人早上在院治疗,下午回家静养,既能享受更低的费用,又能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肿瘤内科一年出院近3万名癌症患者,其中一半以上在日间和门诊就完成了抗肿瘤治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间治疗中心(医院供图)

现代医学研究明确表明,心理状态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叶峰教授介绍,量表数据显示,持续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显著降低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例如,在特定疗法下,存在严重不良情绪的患者生存期可能仅为心态良好者的一半。反之,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和社会关怀,再配合合理的营养指导与运动干预,已被证实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生存期延长率。

疼痛会严重影响睡眠、食欲和情绪状态,致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早在十年前,肿瘤内科便在全省率先设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运用床边疼痛量表,推行精准评估与个体化用药。此外,肿瘤内科还是福建省首批“无呕病房”,引入先进的无呕技术,使患者在化疗时免受痛苦;成立肿瘤心理工作小组,助力病人缓解身心紧张状态;定期举办肿瘤患者营养患教会,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提升患者的营养健康意识,切实践行了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怀与郑重承诺。

“即便处于疾病终末期,肿瘤已无法治愈,我们的核心目标依旧是确保患者能够拥有有尊严、少痛苦的生存体验。”叶峰教授表示。 

在确保诊疗质量同质化的基础上,厦大附一肿瘤中心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比如深入挖掘闽南草药的抗肿瘤潜力,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独具特色的“西医精准+中医扶正”综合治疗方案;配备会讲闽南语的医护人员,提供与当地文化相适配的医疗服务;依托互联网医院搭建“肿瘤管理平台”,涵盖术后随访、远程会诊等功能,为周边(如漳州、泉州)患者提供便利。

此外,为增强区域协作与辐射能力,2025年,叶峰教授牵头成立中国抗癌协会海峡交流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整合两岸资源,构建标准化的癌症防筛体系,提高区域癌症早诊率与预防效果。同时,建立闽台专家交流机制,积极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康复/缓和医疗技术,共同打造“海峡肿瘤诊疗”特色品牌。

愿景蓝图:“厦门模式” 的全周期防控价值

叶峰教授表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全域联动、智慧驱动、生命至上’的防控网络,让公平可及的精准抗癌服务惠及全体市民。”这一模式通过“精准化诊疗+防治一体化”双轮驱动,为“健康中国”贡献可复制的厦门方案,即兼顾发病率降低、早筛率提升与人文温度,引领肿瘤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

致谢:李星对本文有贡献(厦大附一医务与社区部、厦大附一肿瘤中心、厦门市肿瘤防治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厦大附一,肿瘤MDT,专科建设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