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专项管理小组,攻坚手术室效率提升?
成立手术效率专项管理小组,可解决因手术流程不优化、沟通不畅或资源不合理分配导致手术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手术效率的目的。
手术室作为医院进行外科诊疗及急危重症救治的核心场所,是医院运营的枢纽,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涉及众多人员的参与。其高效运转不仅是医疗质量的保障,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手术量和不断提高的精益化要求。
实现手术室的高效运转及精益化管理,不仅需要在人力、物力上不断挖掘资源,更需要多个部门在协作改进设施、完善相关流程、优化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提质增效。为了解决因手术流程不优化、沟通不畅或资源不合理分配导致手术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手术效率,成立手术效率专项管理小组势在必行。
以往,手术室管理工作多由手术室护士长进行协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当涉及多个部门时,常常会发生相互推诿的现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缺乏团队沟通与团队协作,严重影响手术室工作效率。因此,成立手术室效率管理小组,强调多部门协作,是提升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关键举措。
手术室效率管理小组由手术室麻醉科、手术相关科室、医务处、信息科、后勤保障及感染管理部门等多部门构成,明确各部门参与手术室管理的职责范围,形成合力,共同保障手术室的顺畅运行。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手术室麻醉科:全面负责手术室的流程设计,包括优化流程、人员沟通、资源分配以及物品配备,加强手术室内部人员管理与监督,确保手术流程的顺畅与高效。
医务处:在运行中进行协调与监督,对影响手术准时开台的人和事进行院内网上通报并按相应规定处罚,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信息科:配合完成麻醉科提出的信息化需求,实现手术室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后勤保障部门:修订工勤人员的工作制度和流程,配合完成手术室物资采购、设备维护保养、环境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工作,为手术室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各手术外科:依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责,增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到手术室效率提升的工作中。
此外,小组将制定相应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手术室医疗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手术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动态监测手术效率,对手术室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为了客观衡量手术室效率管理小组的工作成效,可以制定以下关键衡量要素:
首台择期手术准点开台率:反映手术室流程优化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接台手术延迟率:体现手术衔接的效率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
手术间利用率:衡量手术室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手术安排的合理性。
PACU 转出延迟率:体现术后复苏环节的效率,反映麻醉科与 PACU 之间的衔接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成立手术室效率管理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多部门协作,并制定科学的衡量标准,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室的管理水平,实现手术室的高效运转及精益化管理,最终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来源:《手术室精益管理共识(第一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